卷四十二】 。。
第三章 失敗的泣血陳奏
不過,一翻年孫老師就再也熬不住了,天啟五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孫老師連上了數道請辭的奏疏,但成效卻不怎麼樣,《明熹宗實錄》記載如下:
“大學士孫承宗四疏乞骸,溫旨慰留。”'1'
史官在天啟五年三月的這個記錄中,用的是“乞骸”而非“乞歸”,原因是天啟五年一月裡,孫老師上時疏用了“乞骸骨歸”的雷人字樣,說來也夠可憐的,孫大人也是一把年紀了,說不定哪天眼睛一閉不睜的,就過去了,迴歸故里都只能用棺材打包了……唉,難道,就不能不讓人家早些回去,多享幾天清福嗎?
呵呵,這能怨誰啊?要怨,還不是隻能怨他孫閣老,以所謂“沉雄博大之才”博取的信任,分量實在太重,重得足以讓他自己徹底崩潰。
天啟五年四月,在“四疏乞骸”依然沒有作用之後,孫老師徹底崩潰了,崩潰之餘他泣血陳奏,聲淚俱下的哀求天啟放他一馬。
孫大人奏疏中提到,自己才疏學淺(不再提什麼沉雄博大了),又年邁體衰、反應遲鈍(衰遲),而遼東又是個苦寒之地,就連和他老孫頭一起來的少壯,好些都被折騰病了,何況他一個糟老頭子……如此說來確實怪可憐的。
接下來孫大人一邊掰著手指頭,一邊跟天啟算,當初和他一起入閣的閣員,一共是七人,如今“故者六人矣”(您老身體真不錯),而其他地方共有三總督、十巡撫、二十餘道臣“相繼以去矣”(遼東“苦寒”真養人)。其實,孫大人之所以要說這些,也就是想向天啟表達,外面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了,而自己卻依然蹲在遼東這個火坑裡,都快要成骨骸了,就不能考慮給換個地方嗎?哪怕送口棺材,給打包捎回家去也行啊(乞骸骨歸)。
後來,孫閣老又一再強調,他是個病人,說自己不但是“百病攢身”,而且是抱病守在衝邊絕塞之上,為天下堵著大門,可這樣的安排極不科學,因為這麼重大的責任,若是在找不到身強力壯的來擔當,那至少也得是個心理健康,而像他孫大人這麼一個垂死的病人,外帶重度憂鬱的,合適嗎?
大概孫老師是為了達到聳人聽聞的效果,所以接下來便放了幾句狠話,說他自己這條命,隨時都有可能報銷,而橫豎是一死,那怎麼死就都一樣了,也無所謂是死於國法,還是死於敵手,或者病死異鄉……孫老師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要說,縱敵死於國法,敗敵死於敵手,重病死於床上,都是一死,我已經看穿了,什麼都無所謂了,怎麼都行,所以嘛這責任心可能就不是很強了,因此你朝廷是不是應該考慮,好歹換個責任心強一點的來替我?
最後,孫閣老懇請天啟和眾位廷臣,高抬貴手,可憐可憐他老孫頭是個病人(憐臣病苦),早早的考慮一位接替他的人選(早為安危大計,無姑以病臣塞責)。
想當年胸懷“沉雄博大”之才,激揚文字,極力鼓吹,叫囂出戰的孫大人,如今卻落得這步田地,也實在可悲可嘆。或許這人也就是到了能看破生死的地步,才能跳出紅塵,而放下虛名吧,孫大人此刻什麼顏面、體面、高官厚祿、帝師威儀的全都不顧上了,就只想撈個實惠,跳出遼東這個火坑,安心回家抱孫子去。
要說孫老師都悽慘到這份兒上了,作為學生的天啟,也就放老師一馬吧,要不這孫大人沒準還真的只有變成一幅骨骸才能迴歸故里。但不幸的是孫老師留給天啟的印象,可能實在是太好了,而天啟對他的老師也過於信任了,所以孫閣老這番老淚縱橫的感言,在天啟看來,或許是老師您太謙虛了吧,因此天啟的批覆很簡單,說的都是些套話,比如什麼“知卿視事”、“朕心嘉悅”、“鼓舞將士”、“早奏成功”之類的。
估計孫老師看到這樣的批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