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記載“初,甄后之誅,由郭後之寵,及殯,命被髮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後,使養明帝。帝知之,心常懷念,數泣問甄后死狀。郭後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仇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敕殯者使如甄后故事。”
此文是說“郭皇后因為有曹丕的寵信,所以陰謀害死甄皇后依舊不依不饒。等到甄皇后下葬那天,她讓人將甄皇后的屍體以發覆其面,以糠塞其口來,以此侮辱屍體。等到她被正式冊封為皇后,將甄皇后的兒子曹睿也領養為自己的。後來曹睿登基,意外獲知事情真相,但又不敢相信會是這樣,所以哭著問郭皇后到底他母親是怎麼死的。沒想到郭夫人卻說‘你親媽是你親老子殺的,我管的著嗎?況且你是你老子的兒子,查出真相又怎麼樣?你能因為你那死鬼老媽而仇恨你那死鬼老爸?能因為前一個媽把後媽平白死殺?’。聽到這裡魏文帝曹睿憤怒了,滿懷仇恨的他逼迫郭皇后自殺,而對她屍體的處置方式就和她對自己母親甄夫人的處理一樣”
而同樣是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說“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甄后臨沒,以帝屬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髮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這兩種說法對郭夫人的死因各執一辭。前者說是“遂逼殺之”,也就是曹睿聽說是郭夫人害死自己母親,就逼死了她;後者是說“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后見譖之禍”,是說曹睿直到郭夫人死才知道是郭皇后陰謀害死自己的母親。但兩者對“如甄后故事”的記載卻驚人的一致,所以無論郭後究竟是死於自然或曹睿殺死,想必她的身後世都同樣是悽慘無比的。
其實自古以來,宮廷中互相攻擊傾軋之事所在多有;帝王后妃出身不同,背景各異,利益關係更是背道而馳,想讓她們和平共處,才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比如甄夫人本是俘虜,而郭夫人不過候府奴婢,兩人同為“苦出身”,按說多少應存些“階級感情”;卻只因淪為了當權者的玩物,便引得身敗名裂,雙雙落得悽慘結局,也實在令人扼腕。說到底,掌握她們命運的始終不是她們自己,而是那看不見的權力與慾望之手。
也是自從郭皇后死後,可能是有感於郭後對自己曾經的養育之恩,也可能曹睿認為郭後可能確實是被冤殺的成分居多,所以有較長一段時間曹睿可能還是思念郭皇后的;但每當想到自己生母的悲慘命運,這種想念又會轉化為無止境的仇恨;再加上當時諸葛亮已死,魏國的心頭大患已除,曹睿有更多的時間處理個人事務,有更多的時間反思自己,反思整個人生;但這些,卻都最終令曹睿迷失在感情與道義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從此以後,那個“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的曹睿不在了;那個深知“獄者,天下之性命也”的道理,精通律法的曹睿不在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個自私自利,貪圖享樂,甚至於渴求長生不老的腐朽帝王。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4節 在輝煌中走向深淵
曹睿同志執政初期,應該說還是位明君,是對魏國做出了歷史貢獻的。
王沈《魏書》中記載曹睿道“即位之後,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
這段記載是說“曹睿繼承皇位之後,嘉獎有功大臣,採取‘大部制’精簡機構,事情真假在政府中變得難以混淆,他更明辨是非,務求斷絕大臣腐化浮誇或詆譭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