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部分

”嚴重,大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相往來,根本沒辦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鄭洞添支援電影先是工業產品,其次才是藝術。

既然電影是工業產品,就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服從商業原則,按照市場規則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再講究電影的藝術性。

另一方堅持電影是一門藝術,一種美學,是用光與影、聲與像來表達對世界的感悟,是人文關懷和美學理想。

電影只有具有了藝術性才是電影,作為商品進行銷售只是附帶的作用。

別看只是次序之爭,說到底還是商業和藝術之爭。

其中還有一點就是國內影視圈長期實行的“導演中心制”,這讓導演在電影拍攝中具有極大的話語權,能夠隨心所欲的進行創作。

一旦承認電影首先是一種工業,那導演的地位就會急劇下降。

導演不能隨便拍片子,要考慮到觀眾和市場,會有一個職位來限制導演的權利。

在好萊塢,這是監製的權利,而且,好萊塢絕大部分導演都沒有最終剪輯權,導演在電影的生產過程中,和演員一樣,都是一個打工者。

這次討論之所以頗為激烈,和這一點有關。

國內的導演在劇組裡習慣了掌控一切,誰也不願意受到制約,這種情況在國內還行,要是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人家可不會慣著你。

電影產業要不要工業化,是華國電影行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說以前大家還能躲在國內自欺欺人的話,那麼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引進,看到了差距,想要裝聾作啞也不行了。

藝術化的路子走不通,再走下去就會把國內的票房讓給好萊塢電影,不變不行了。

這場爭論既是一場理念之爭,也是一個導火索。(未完待續。)

第三百三十五章 從小公司到大企業

作為影視圈的一員,林子軒自然清楚這場爭論。

從電影產業發展的角度講,肯定要進行工業化,把國內的市場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善的製作發行體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盤散沙。

不過這裡面牽涉到太多的利益糾葛。

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上面不放權,相關利益方不讓步,下面的人反對,各人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現在大家還抱有僥倖心理,總覺得國產電影還有希望,好萊塢大片在經過最初的瘋狂後,國內的觀眾冷靜下來,不再盲目追捧了。

目前,好萊塢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基本上在四五千萬左右,也有一些爛片票房低於兩千萬。

與此同時,國產電影有一兩部票房不錯,超過了那些好萊塢爛片。

於是,媒體就樂觀的認為國產電影的票房超過了好萊塢大片。

這是具有華國特色的對比方式,你拿自己最好的電影和對方最爛的電影比較,然後就覺得好萊塢大片不過如此,生活在幻想之中。

這種樂觀的思想在影視圈裡很有市場。

演員片酬上漲,電影投資規模越來越大,讓圈內人看到了一種虛假的繁榮,覺得國產電影還不錯,我們和好萊塢的差距並不大。

還有人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只要我過得好,有錢拿,有戲演,其他的和我沒關係。

國內的電影行業基本上就是這種狀況。

只有徹底打破這種幻想,認清楚現實,高層的領導和下層的電影從業人員才會被迫改變。

林子軒知道自己不是振臂一揮,應者雲集的英雄人物,也不想在這場爭論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還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說。

他現在既不是電影圈的新人,也不是帶頭大哥,認識了一些人,能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