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最多的話,就是“人要有良心,你的命是解放軍叔叔救的,你要一輩子念著解放軍叔叔的大恩”。
曾恨之愛(2)
從此,每天清晨,母女二人都要到解放軍烈士墓前,在小屋中敬上三炷香。清明和除夕,李勉帶著女兒曾恨總要來這裡修墳守歲。這是崇武當地對親人最為隆重的悼念形式。
崇武鎮還有一個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在正屋中擺放佛龕,佛龕中敬奉佛像、菩薩、關帝、財神、祖先牌位不一而足。而李勉家中佛龕中,敬奉的是一尊解放軍塑像——這出自曾恨之手。
她把母親給她的梳妝盒改成一個小小的神龕;她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軍像,用筆給泥像畫上五官和紅五星、領章;她用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紙條貼在泥像的胸前。曾恨對解放軍的懷念、對死難烈士的哀思有了一個真實的形象寄託。
佛龕前,香燭不滅。
1955年元旦,18歲的鄉村供銷社售貨員曾恨和海防派出所的幹警張榮良喜結連理。親朋好友都來賀喜。駐地的解放軍也來了,部隊的張指導員為這一對新人主婚。張榮良是從這支部隊退伍不久的一個兵。
曾恨的丈夫老實厚道,不善言辭,得知解放軍對曾恨的救命恩情後,和曾恨一樣虔誠地感念著解放軍。
曾恨婚後育有五女一子,孩子們從小便跟著母親到海灘上祭奠解放軍烈士。她一遍又一遍地講述關於她的第二次生命的經歷。她要後代們記住山高海深的情誼。
香菸繚繞,那是不盡的思念;紅燭流淌,那是母女哭泣的淚水;四處紛飛的黑蝴蝶般的紙灰,那是三代人感恩的心。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恩人,你們究竟是誰?(1)
曾恨感恩的信念從未間斷,但她感恩的方式卻並不為外人所接受,甚至屢屢受到衝擊。
解放之後,崇武因與臺灣隔海相望而成為軍事前沿。1956年這裡還發生了著名的崇武海戰,解放軍海軍在這裡擊沉擊傷來犯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很長一段時間,崇武不但駐紮著重兵,而且還有民兵每天在海岸上巡邏,防敵入侵,抓特務。
“我就被民兵當做‘特務’抓起來過。他們把我祭拜解放軍當成‘搞情報’、‘特務活動’。”回憶起這段往事,曾恨笑了。
每天,太陽尚未升起,埋葬著解放軍烈士的海灘上就會出現一個女子的身影。先在祭奠解放軍的小屋前點上三炷香,擺上一杯茶,然後把海潮退去後的沙灘打掃乾淨。
這個女子的古怪行為引起了民兵的警惕。再一調查,她還是海外歸僑,而且恰巧是解放之前回到的當地。
一天早晨,曾恨像往常一樣到海灘上祭拜的時候,被幾個民兵“設伏抓獲”。
隨後的“審問”毫無所獲。曾恨只說是在紀念解放軍,對海灘和曾恨家的搜查又沒有找到任何與“情報”、“特務”相關的因素。這反而更增加了民兵的疑惑:紀念解放軍也不必每天如此吧?
最後,是曾恨居住的蓮西村的村幹部為她解了圍。他們告訴民兵:曾恨和母親李勉都有“神經問題”。
“這種解釋是不是村幹部出於對您的保護?”我詢問。
“不是,當時很多人就是這麼想的。我在他們看來就是‘神經病’。”已是白髮老嫗的曾恨淡淡地對我說。
崇武當地的很多人雖然對幾年前西沙灣的空襲留有印象,並且感念著解放軍不惜暴露自己掩護群眾的義舉,卻沒有人瞭解曾恨獲救的詳情。母女二人把這段故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雖然祖籍崇武,但少小離家的李勉幾十年後回到家鄉時,已經是舉目無親,在宗族觀念濃厚的當地,李勉母女又成了“外鄉人”。孤兒寡母處事為人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