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於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秦穆公死後,其太子罃代立,是為康公。
筆者賦詩一首曰:
唯才是舉扶社稷
寬厚仁義解危機
崤山之戰改方針
西戎霸主秦穆公
楚莊王熊旅傳記
春秋時期楚國君主,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羋姓,熊氏,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舉,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當時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敗以後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了。這可是算是給中國歷史弒父奪位開了個先河,成王的君位便是殺兄所得,而最後被親生兒子害死,也可以算是因果報應。楚成王在立嗣問題上曾遭受過鬥勃的反對,鬥勃認為商臣缺乏仁義,野心勃勃。這事被商臣知道後就找了個通敵賣國;收受賄賂的罪名把他殺了,成王過後方知冤枉了好人,於是想改立太子,被商臣得知;於是開始緊急策劃起來,一天晚上,趁著老爸病重的時候,開啟武器庫,把自己的手下武裝起來,神不知鬼不覺地衝進楚成王寢宮,一進門就把繩子扔在楚成王腳前,說:“爹,我們給您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