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媽,你就放心吧,錯不了。”
整個浦東就那麼大個地方,李文秀也不是來過一次兩次了,要說熟悉,他還真算得上是百事通。
上輩子自己可沒少在這一帶轉悠,雖然現在還沒後來的那種光景,不過大致的方位他還是弄得明白的。
加上永華服裝廠在這一帶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企業,不過半個多小時的樣子,李文秀就看到了永華的牌子。
自從上一次田麗麗把劉建華提拔為車間的生產主任之後,劉建華跟劉建鴻兄弟倆在廠裡的地位也是明顯的發生了變化。
別的不說,光是兄弟倆的工資就翻了一個番。
田麗麗也算是有魄力的人,否則一介女流之輩也不可能把一個普普通通的服裝廠做到員工一百多號人的規模。
但是李文秀當初猜的並不錯。
田麗麗雖然手筆不小,魄力也大,但是終究還是被眼界限制住了發展的思路。
廠子始終都是在兜兜轉轉地做加工出口的生意,儘管規模很大,但是利潤卻並不高。
對於大多數像田麗麗這樣的小企業主來說,數量巨大的訂單在帶來充足利潤的同時,其實也掩蓋了市場經濟時代隱藏的隱患。
一旦廉價勞動力自身具備的潛力被挖掘殆盡,很快市場經濟自身的發展規律就會開始增加人力成本。
勞動力成本上升,訂單的數量就會減少。
這其實就是相當於一個自動洗牌的過程。
在最終的牌局形成之前,桌面上大把的好牌任由去撈,甚至連稍微差一點的訂單都沒人理會。
但是隨著牌面慢慢穩定下來之後,訂單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只有那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在趁著混亂時開始有意識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即使混亂的牌局慢慢穩定下來,他們也有足夠的底牌去迎接新一輪的市場競爭和挑戰。
不過這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像田麗麗這種被充足的利潤一直欺騙住眼睛的小企業主。
永華服裝廠內。
田麗麗最近接了一個從澳洲來的大單子,足足6萬件的成衣加工,在完成後足夠給她帶來一筆很可觀的利潤。
目前訂單已經接近尾聲了,田麗麗原本提起來的一顆心也慢慢放下來。
從最近一年的業務上來看,劉建華的確足以勝任高強度的工作任務。
這自然大大打消了田麗麗一開始的那種擔心。
“田廠長,咱們廠子裡的人手還是有些不夠,要是有可能的話,我還是覺得要多招收人手進來。”
最近這一批訂單雖然及時完成了,不過劉建華還是覺得有點趕了。
廠子裡的工人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已經有人在私底下叫苦,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做工的都是些年輕的人。
田麗麗嗯了一聲沒說話。
她自然知道人手還有些不夠,這不光是他們永華一家服裝廠的問題,而是整個服裝行業都面臨的問題。
市場上訂單太多,成熟的熟練工不夠,有些廠子為了招工,甚至連自己培養工人都願意。
不管怎麼說,這一個時期,儘管在利潤分配上,國人更多的時候只是佔到一小部分,但是不得不說,也正是大量的廉價訂單,才給中國人培養了充足的熟練工。
這些技術熟練的工人在邁入新世紀的前十年甚至二十年裡,足夠擔當起整個產業鏈條的高速發展需求。
“你有什麼想法,現在外面都在招工,咱們能維持這個人數已經很不容易了。”
擱下手裡的簽字筆,田麗麗雖然有些煩躁,但是還是不得不耐心去談這個問題。
如果是以往。
劉建華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