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2章 咸豐帝:清朝最後的實權皇帝與內憂外患中的掙扎

八月初,英法聯軍抵達天津外海,並迅速佔領了天津。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前往通州與英法議和。然而,英法聯軍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他們在通州八里橋之戰中擊敗清軍後,繼續向北京推進。

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的情況下,咸豐帝決定離開京城,前往熱河避難。他命令恭親王奕欣留在北京處理議和事宜。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之前的《天津條約》。在與俄國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強迫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這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最令人痛心的是,英法聯軍在攻佔北京後,於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六日攻入圓明園。次日,圓明園遭到洗劫,之後被付之一炬,這一事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

五、崩逝行宮

咸豐帝在熱河避暑山莊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光。在英法聯軍退兵之後,咸豐帝一度考慮返回北京,但由於“親遞國書”等問題未解決,加之他逐漸適應了熱河行宮的生活,最終放棄了迴鑾的想法。這段時間,咸豐帝特別迷戀戲劇,頻繁觀看演出,這也成為他逃避現實壓力的一種方式。

在熱河期間,咸豐帝的身體狀況日漸惡化,而肅順則成為他身邊的重要人物,幾乎形影不離。肅順建議咸豐帝留在熱河,以免病情加重。恭親王奕欣等人見咸豐帝遲遲不回京,且不斷傳來病重的訊息,感到非常緊張。奕欣試圖親自前往熱河探視咸豐帝,但遭到了肅順的阻撓,這導致了雙方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的病情急劇惡化。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幾位重要大臣,並下達了重要的諭旨:“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緊接著,他又諭令這八位大臣輔佐新皇:“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因此被稱為“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然而,咸豐帝此時已經病入膏肓,無法親自書寫硃諭,只能命廷臣代筆。咸豐帝還授予皇后鈕祜祿氏一枚“御賞”印章,並將另一枚“同道堂”印章授予皇子載淳(由懿貴妃那拉氏掌管)。這兩枚印章在當時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用於確保皇權的順利交接。

咸豐帝於七月十七日清晨寅刻病逝於熱河行宮,結束了他短暫而充滿挑戰的統治生涯。咸豐帝去世後,廟號定為文宗,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咸豐帝去世後不久,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載淳生母懿貴妃那拉氏(即後來的慈禧太后)聯合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欣,發動了辛酉政變。這場政變迅速瓦解了“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基礎,確立了慈禧太后的實際統治地位。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共同垂簾聽政,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統治時期,這也標誌著清朝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結語

咸豐帝的統治時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雖然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清朝的命運,但最終未能阻止帝國走向衰亡的步伐。奕詝的一生見證了清朝內部動盪不安以及外部列強的步步緊逼,他的去世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