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8章 恭親王奕?:從皇室貴胄到洋務先鋒

思想傳播給臣僚,成為洋務派的首領。

然而,奕?的政治抱負並未得到清廷內所有勢力的支援。咸豐帝在位時,與奕?的隔閡頗深,奕?的內外政策也常常被擱置不理。咸豐帝去世後,幼主同治繼位,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但奕?卻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這進一步加深了他與載垣、肅順等人的矛盾。

此時,奕?看到了政變的機會。他與被肅順裁抑的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達成一致,準備奪取最高權力。在慈禧太后的示意下,一些御史先後上疏請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但遭到了載垣、肅順等人的堅決反對。然而,慈禧太后和奕?並未放棄,他們暗中加緊部署,等待時機。

八月,奕?以奔喪為名,到熱河叩謁梓宮,併成功取得了列強的支援。在奕?的勸誘下,慈安太后也站在了慈禧太后一邊。兩宮太后以垂詢家屬私事和敘說親情為名,兩次召見奕?,終於達成了默契。奕?認為,要發動政變,必須早日還京。他向慈禧太后保證,外國無異議,如有難,惟他是問。慈禧太后遂與奕?密商回京發動政變的計劃。

奕?回京後,盡力爭取到了部院大臣和京津防務的武裝力量的支援。九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攜同治帝從熱河先行抵達北京,並立即召見奕?和其他親信大臣秘密部署。次日黎明,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奉“特旨”捉拿了載垣、端華等人,並派兵迎捕了肅順。顧命八大臣束手就擒,或被殺,或令自盡,或“革職”、充軍。旋即廢除“祺祥”年號,改元同治。

十一月初一日,在紫禁城養心殿舉行了垂簾大典。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而奕?因參與政變有功,被任命為領班軍機大臣兼攝首席總理衙門大臣,權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六、妥協與禦侮

辛酉政變的成功不僅穩固了奕?在清廷中的地位,也使得西方列強對清朝的政策感到滿意。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認為,透過支援奕?上臺,英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清朝政府的顧問。法國駐華公使也在日記中表達了對政變結果的滿意,認為這將使得未來的談判更加容易進行。面對這樣的國際形勢,奕?採取了與列強“和好”相處的策略,以確保清朝能夠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維持統治。

奕?所倡導的洋務運動主要圍繞著“滅發捻為先”的方針展開。他認為,只有首先平定內部的叛亂,才能有效地抵禦外部勢力的威脅。為此,他大力支援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創辦近代軍用工業,生產槍支彈藥以鎮壓各地起義。同時,他還積極實施“借洋兵助剿”的計劃,允許地方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借用外國軍隊的力量來對付太平天國和其他反清力量。這些措施雖然短期內加強了清朝的軍事實力,但也加深了對外國勢力的依賴。

然而,奕?的外交政策並非一味順從。他在處理一些具體事務時,也展現出了對外妥協的一面。例如,在1861年,奕?同意委派英人李泰國和赫德相繼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實際上將中國的海關管理權交給了外國人。同年,他還委託李泰國購買船艦籌建海軍,但最終艦隊的指揮權卻落入了英國皇家海軍上校阿思本手中。這種安排引起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的不滿,最終導致清廷不得不遣散船員,並向英國支付賠款。這一事件暴露了奕?在處理涉外事務時的軟弱和無奈。

此外,奕?還在1864年同意簽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新疆大片領土割讓給沙俄。這進一步削弱了清朝的領土主權,引發了國內的強烈不滿。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後,奕?在處理過程中表現得過於遷就,甚至支援曾國藩鎮壓群眾,以求息事寧人。這些做法不僅未能平息民憤,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

儘管奕?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妥協的態度,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