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提供諮詢。他與張佩倫、陳寶琛等人共同起草了多份奏摺,提出了包括籌措軍費、加強邊防等一系列具體建議。
張之洞的政治聲望也因此達到了新的高度,並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他與其他三位官員——寶廷、張佩倫、黃體芳被稱為“翰林四諫”,而張之洞則是清流派的實際領袖。他們擁護軍機大臣李鴻藻為精神領袖,共同推動了一系列旨在加強中央權威、打擊腐敗的改革措施。
在光緒七年(1881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山西巡撫期間,張之洞面對的是一個吏治腐敗、民生凋敝、鴉片氾濫的山西。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整頓局勢。首先,他勤於考核下屬官員,清除那些貪汙瀆職的人員,同時表彰那些廉潔奉公的好官。其次,他嚴禁鴉片買賣,並推廣禁菸運動,試圖根除這一社會毒瘤。此外,他還編練軍隊,清查倉庫,確保財政透明,並改進了山西鐵礦產品的運輸方式,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
,!
三、抗擊法軍
張之洞在中法戰爭期間的表現,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的形象。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越南擴張勢力,並威脅到了中國的南部邊境。張之洞作為當時清廷的重要官員,一直主張強硬對抗法國的侵略行為。
光緒十年(1884年),隨著法國在越南的行動愈發猖獗,張之洞上疏朝廷,力主加強邊疆防禦,並建議緊急部署滇、桂兩地的軍事力量,同時加強京津地區的防禦。同年四月,清廷召見張之洞,並命他接替張樹聲,署理兩廣總督,並在七月初正式授任。張之洞抵達廣州後,立即著手加強沿海地區的防禦工作,並督促各地督撫加強警戒。
同年六月,法國侵略軍佔領了中國臺灣的基隆港口,張之洞意識到臺灣的戰略重要性,迅速上奏請求朝廷派遣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同作戰。他認為只有透過加強對越南的戰略控制,才能有效地支援臺灣的防禦。清廷接受了張之洞的意見,並授予劉永福提督記名的職位。劉永福帶領黑旗軍在戰鬥中表現出色,多次擊敗法軍。然而,由於廣西和雲南兩地的部分軍隊在戰鬥中表現不佳,導致黑旗軍孤立無援,最終在某些戰役中失利。
隨著戰況的發展,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攻佔了中越邊境的重要關口鎮南關(今友誼關)。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張之洞果斷請求調遣前廣西提督馮子材以及總兵王孝祺等部隊增援。70歲高齡的馮子材率領部隊英勇奮戰,最終在鎮南關大敗法軍,這場勝利不僅極大地提振了士氣,也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垮臺。
然而,正當士氣高漲之際,清廷卻決定尋求和平解決,命令前線部隊停止進攻並撤退。這一決定讓前線將士感到極度失望和憤怒。張之洞多次電奏請求延長撤軍期限,但未獲批准,並受到了來自李鴻章的批評。
四、興辦洋務
張之洞在晚清時期積極推動洋務運動,尤其是在湖北地區,他的努力不僅促進了當地工業的發展,也為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做出了重要貢獻。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之洞在廣州創辦了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聘請了梁鼎芬和朱一新等學者主持教育事務。梁鼎芬因彈劾李鴻章而獲罪,朱一新則因彈劾太監李蓮英而被降職,張之洞頂住壓力繼續支援他們,體現了他對人才的重視。
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上奏建議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旨在連通南北,促進物資流通、軍事調動和經濟發展。清廷批准了這一計劃,並任命張之洞為湖廣總督,負責南段鐵路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張之洞在湖北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並在兩江總督任內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