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
同年冬季,張之洞抵達湖北,首要任務便是籌建漢陽鐵廠。起初,他在採購裝置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在購買鍊鋼廠裝置時,由於缺乏對原材料質量的瞭解,導致裝置與原料不匹配,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經過一系列試驗和調整,最終透過改造裝置,成功生產出了優質鋼材。
漢陽鐵廠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鍊鋼廠、鍊鐵廠、鑄鐵廠等十個工廠,共有兩千名工人,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這個專案不僅標誌著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也為後續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除了鋼鐵工業,張之洞還創辦了湖北織布局。光緒十八年(1892年),該織布局在武昌投入運營,擁有三萬枚紗錠和一千臺織機,僱用了兩千名工人。織布局的盈利被用來補貼其他虧損的企業,如鐵廠和槍炮廠。儘管如此,織布局依然表現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基於棉紗市場的廣闊前景,張之洞決定擴建紗廠,但南廠未能建成,部分機器最終被用於南通的大生紗廠。
在教育方面,張之洞同樣不遺餘力。他創辦和整頓了兩湖書院、經心書院等,並設立了農務學堂、工藝學堂、武備自強學堂、商務學堂等。在南京,他還設立了儲才學堂、鐵路學堂、陸軍學堂、水師學堂等。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他在課程設定上進行了改革,增加了新的學科。此外,張之洞還派遣學生赴日本留學,注重軍事訓練,在兩江總督任內組建了一支採用西式訓練方法的江南自強軍。
五、甲午戰事
甲午戰爭期間,張之洞作為湖廣總督,同時也是臨時署理兩江總督,積極參與了戰時的各項決策與援助活動。光緒二十年(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張之洞立即行動起來,奏請朝廷派遣騎兵前往天津待命,並考慮藉助外國力量。他認為日本的力量正在不斷增強,必須加強天津和盛京的防禦。10月26日,張之洞致信李鴻章,提出了“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的三項策略建議。隨著戰事的進一步惡化,到了10月底,日軍強渡鴨綠江後,張之洞再次提出“購快船、購軍火、借洋款、結強援、明賞罰”五項緊急措施,以應對日益嚴峻的遼東局勢。
,!
同年11月2日,張之洞被調任為兩江總督。11月7日,他再次致信李鴻章,強調無論最終是戰是和,都必須擁有足夠的海軍力量。然而,儘管他多次呼籲救援,當11月下旬日軍圍困旅順時,張之洞發出的救援請求並未得到有效的響應。
進入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隨著日軍進攻山東半島,張之洞急忙向山東巡撫李秉衡傳送急電,建議動員地方官員招募民工,加快挖掘壕溝,並在關鍵道路上埋設地雷,以抵禦日軍的推進。他還表示願意調配武器彈藥支援山東的守衛。在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自殺殉國後,張之洞提議將駐紮在臺灣的劉永福調往山東,參與抗擊日軍,保衛煙臺。
當得知清廷有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意向時,張之洞於2月28日緊急致電朝廷,強烈反對割臺,並提出了兩條保臺的“權宜救急之法”:一是向英國鉅額借款,並以臺灣作為擔保,英國可能會派遣軍艦保護臺灣;二是允許英國在未來一二十年內在臺灣開礦,以換取英國的保護。然而,這些方案並未被採納。
《馬關條約》簽訂後,張之洞於4月26日向清廷上奏,建議廢約,主張“惟有乞援強國一策”。5月20日,清廷下令唐景崧離職,並要求臺灣的官員逐步撤回內地。張之洞認為此時應依靠臺灣民眾進行抵抗,並建議停止無謂的兵力消耗,禁止銀錢運出,以充實軍需。然而,隨著唐景崧的撤離,臺灣民眾的抵抗變得越來越艱難。
6月3日,日軍攻陷基隆港。5日,張之洞仍試圖鼓勵唐景崧激勵士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