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兵力,但在紀律性上遠不及努爾哈赤的軍隊,因此他建議林丹汗不要與後金進行正面交鋒。
五、內部紛爭
廣寧之戰之後,後金對明朝的攻勢暫時放緩,而蒙古內部的矛盾開始顯現。林丹汗對內喀爾喀與後金之間的通婚和結盟感到憂慮。他指責管理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沒有妥善管理,甚至懷疑他與努爾哈赤有秘密聯絡。這加劇了蒙古內部的分化。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帶領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隨後,內喀爾喀的其他部族也開始陸續投奔後金。與此同時,烏珠穆沁部的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和他的叔侄塞稜額爾德尼臺吉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領部眾投奔了漠北外喀爾喀。蘇尼特部的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的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的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等也離開了林丹汗,投奔了漠北。
此外,林丹汗與蒙古諸部之間的貿易關係也出現了問題,他的貨物被喀喇沁部多次劫奪,而喜峰口插賞貿易的份額也被侵佔。這些事件進一步削弱了林丹汗的權威。
面對蒙古內部的危機,林丹汗決定首先解決內部不服從的部族問題。他認為:“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這意味著他當務之急是要統一蒙古。內喀爾喀五部雖然與努爾哈赤結盟,但仍與明朝保持聯絡,並且拒絕斷絕與察哈爾的關係。為此,努爾哈赤於天啟三年(1623年)四月對內喀爾喀發動了懲罰性的攻擊,殺死了扎魯特部的臺吉昂安。內喀爾喀盟主卓裡克圖試圖與林丹汗聯合復仇,但林丹汗並未積極響應,反映出他不願意直接與後金對抗,而是專注於內部穩定。
林丹汗最大的內部挑戰來自於奧巴臺吉領導的科爾沁部,該部與後金的關係日益密切,並於天啟四年(1624年)正式與努爾哈赤結盟。同年十月,林丹汗派綽爾濟喇嘛與奧巴談判,但沒有達成一致。隨後,林丹汗率軍征討科爾沁部,奧巴向後金求援。努爾哈赤派兵五千支援,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保護科爾沁部。得知後金出兵的訊息後,林丹汗不願與後金直接衝突,於是撤退,解除了對科爾沁的威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天啟六年(1626年)春,後金在寧遠之戰中失利,對內喀爾喀的支援明朝的行為表示不滿,於是第二次討伐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被打得潰不成軍,其領袖卓裡克圖在西拉木倫河遇到林丹汗。林丹汗嚴厲批評卓裡克圖對其不忠以及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搖擺不定的態度,並趁機吞併了卓裡克圖的餘部。同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皇太極以扎魯特部多次劫殺後金使臣為由,第三次討伐內喀爾喀。林丹汗再次趁機攻擊內喀爾喀殘部,進一步削弱了內喀爾喀的力量,使其幾乎土崩瓦解,只剩下巴林部和扎魯特部。
六、西遷右翼
在科爾沁部加入後金陣營以及內喀爾喀五部被嚴重削弱之後,皇太極開始向林丹汗的察哈爾部施加壓力。察哈爾部的八個鄂托克中,奈曼和敖漢部處於林丹汗和皇太極勢力的夾縫之中,它們試圖充當調停者的角色。天啟七年(1627年)初,奈曼和敖漢派綽爾濟喇嘛前往瀋陽與皇太極議和。皇太極不僅暗示奈曼和敖漢歸順後金,還要求直接與林丹汗通使。
林丹汗得知奈曼和敖漢與後金通款的事實後,不僅沒有理解他們的立場,反而決定討伐這兩部。奈曼和敖漢不堪林丹汗的壓力,於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背叛林丹汗,歸附後金,並與皇太極訂立盟誓。
在這種情況下,林丹汗被迫選擇西遷。西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他在左翼地區已經失去了眾多盟友的支援,加之後金勢力日益壯大,迫使他不得不尋找新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