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就在李侍堯似乎已經控制住了局面之際,新的危機又出現了。乾隆帝多次命令李侍堯秘密檢視新教的回民,以防止再次發生類似蘇四十三起義的事件。不久之後,田五等人再次發起起義,李侍堯與固原提督剛塔聯手逮捕了田五。然而,田五的黨羽並未就此罷休,他們很快又組織力量攻打靖遠。當時,李侍堯駐紮在靖遠,命令剛塔率軍前去鎮壓,但叛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仍未平息。
鑑於此,乾隆帝派遣大學士阿桂和尚書福康安前往甘肅,親自指揮平叛。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渭城失陷,西安副都統明善戰死,叛軍佔領了石峰堡。乾隆帝對此十分不滿,認為李侍堯在處理此次事件中表現出了瀆職和怯懦的行為,於是將其官職剝奪,但仍令其在軍中效力督餉。
不久之後,李侍堯又督兵前往伏羌。然而,福康安到達軍中後,揭發了李侍堯在處理軍事事務中的翫忽職守行為。李侍堯因此被逮捕並送往熱河行宮接受審查。諸王大臣按律治罪,擬判其斬立決,但乾隆帝最終改判為斬監候。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下旨將李侍堯釋放,並安排他暫時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和戶部尚書的職務。
五、晚年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湖北江陵的民眾向朝廷上訴,指控知縣孔毓檀在賑災過程中貪贓枉法。清廷命令李侍堯前往調查處理。經過仔細查驗後,李侍堯上奏朝廷稱,孔毓檀並未貪贓,只是在救災過程中行動遲緩。基於此,清廷決定不再追究孔毓檀的貪贓之責,而李侍堯則因此事被任命為湖廣總督。
不久之後,李侍堯正式被授予湖廣總督的職位。這標誌著他在地方治理上的又一次重要任命,顯示了朝廷對他的信任與倚重。
同年,臺灣爆發了林爽文起義,清廷迅速調派李侍堯為閩浙總督,駐守蚶江。面對臺灣局勢的緊張,李侍堯意識到需要加強軍事力量以應對叛亂。他評估了當時的兵力,認為前閩浙總督常青率領的軍隊數量不足,於是調集了廣東和浙江的兵馬支援臺灣前線。同時,為了防止叛軍搶奪糧草和武器,李侍堯調派船隻分別駐守在鹿耳門和鹿仔港進行防禦。這一系列部署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評價,稱讚他排程有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然而,由於叛亂持續未能平息,乾隆帝對常青的能力產生了質疑,並決定派遣福康安為將軍赴臺指揮作戰。李侍堯擔心常青提前洩露朝廷的指令,可能會引起軍心動搖,因此秘密寄發了旨意,並上書請求寬恕他擅自行事之罪。乾隆帝對此非常滿意,認為李侍堯的做法“深合機宜,得大臣體”,並賜予他雙眼孔雀翎以示褒獎。
然而,在處理臺灣事務過程中,李侍堯也遭遇了一些挫折。福康安彈劾提督柴大紀,乾隆帝因此責備李侍堯有徇私枉法之嫌。面對這種情況,李侍堯並未迴避責任,而是選擇了積極應對。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也上奏彈劾柴大紀的貪贓行為,並主動請求治罪。乾隆帝最終寬恕了他,並在臺灣平定後,命他繼續襲任伯爵。
臺灣平定後,清廷在臺灣建立了福康安等人的生祠,以表彰他們在平叛中的貢獻。李侍堯被排在福康安、海蘭察之後,體現了朝廷對其功績的高度認可。乾隆帝再次下令將其畫像懸掛於紫光閣,位列前二十功臣之一。
然而,李侍堯的生命並沒有隨著臺灣的平定而延續太久。同年十月,他因病逝世,朝廷賜予他“恭毅”的諡號,以此表彰他一生的忠誠與貢獻。
結語
李侍堯的故事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畫卷,它見證了清朝盛世背後的權力鬥爭、外交博弈以及社會變遷。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李侍堯以其獨特的經歷和貢獻,成為了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他在外交領域的貢獻,還是其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