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5章 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先驅者

一、貧苦童年

林則徐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他的父親林賓日雖然是一名廩生,但因為科舉之路不順,未能透過鄉試,只能依靠教授學生來維持生計。然而,林家人口眾多,日常開銷龐大,加上外債累積,使得本已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難。林賓日的收入微薄,僅靠教書所得難以支撐家庭的基本需求,以至於經常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

在這種艱苦條件下,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家中的主婦,她不僅負責家務,還要透過做女紅來增加家庭收入。她擅長剪紙,這是一項需要細緻與耐心的手工藝,同時也是當時婦女能夠從事的少數能夠帶來額外收入的工作之一。陳帙不僅自己勤於勞作,還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她的女兒們,使得全家都能透過這項工作來補貼家用。

林則徐從小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成熟與責任感。每天上學前,他會幫助母親把手工製品帶到附近的店鋪寄賣,以便換取一些現金。放學後,他又會去收取前一天寄賣的錢款,然後帶回家交給母親。儘管年紀尚輕,但他已經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並儘自己所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林則徐的早熟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穩重與孝順。他對母親的辛勤勞作充滿同情與理解,總是儘可能地去協助母親,這樣的經歷也塑造了他日後為人處世的態度。當林則徐長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後,這種從小形成的對底層民眾疾苦的深切關懷,貫穿了他的整個政治生涯。無論是擔任地方官員時的勤政愛民,還是後來在禁菸運動中的堅定立場,都體現了他源自童年的那份悲憫情懷。

二、中舉成家

林則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林賓日對他的教育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儘管家境貧寒,但林賓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林則徐四歲時就開始教授他認字寫字,六歲時教他作文章,七歲時他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文體。林賓日在教授其他學生的同時,也不忘帶上林則徐,讓他坐在膝上一起聽課,希望兒子能早日成才,擺脫貧困的命運。

林則徐的聰穎很快就顯現出來。八、九歲時,他就能夠在學堂上寫出“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樣豪邁的詩句,展現了超乎同齡人的才華,令師生驚歎不已。林則徐的出色表現也讓他在學堂中屢獲佳績,甚至贏得獎金。面對家庭的貧困狀況,有人建議林則徐改行謀生,但林賓日堅信兒子的未來不可限量,堅決反對改變方向,堅持讓林則徐繼續求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則徐的學業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嘉慶元年(1796年),年僅十二歲的林則徐被選為孔廟佾生,這是對他學習成績的一種肯定。次年,林則徐參加府試並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緊接著,林賓日也順利成為貢生,這對於林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798年,林則徐考中秀才,這是他邁向更高學府的第一步。

成為秀才後,林則徐大部分時間都在鰲峰書院學習,這裡匯聚了許多優秀的學子。在院長鄭光策的指導下,林則徐專心致志地學習,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結識了不少良師益友。尤其是與學者陳壽祺的交往,對林則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壽祺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激發了林則徐日後投身國家大事的決心。此外,他還與鄭光策的女婿梁章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共同立下了經國濟世的宏大志願。

終於,在嘉慶九年(1804年)的秋天,林則徐參加了鄉試,並以優異的成績中了第二十九名舉人。在公佈結果的當天,林則徐迎來了人生中的另一件喜事——他與河南永城知縣鄭大模的女兒鄭淑卿完婚。這對年輕的夫婦滿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1804年十二月,林則徐啟程前往北京參加更為重要的會試,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