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明一下。
道家始祖——老子(2)
首先,有些文章中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就到了茫茫大漠,比如有的文章這樣說:
“老子要西度流沙到西域去,在他離開中國時卻沒有領到關牒”——這個文章的作者根本沒有搞清楚函谷關是什麼地方,函谷關在什麼地方?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河南三門峽市約75公里,始建於春秋戰國之際,是秦國當時防範其他國家進攻該國所建成的軍事要塞,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此關建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時,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由此可見,西出函谷關,並非是出了中國,而是進入了秦國,函谷關並非是阿拉山口這樣的地方,也不像後來的嘉峪關一樣,出了後就是萬里無人煙的茫茫大漠。
另一個問題是,不少文章認為《道德經》是把關的長官尹喜勒索來的。就連有國學大師之稱的南懷瑾也這樣說:“老子沒法,只好……被逼寫了這部五千字的《道德經》,然後才得出關去。老子以變相紅包,留下了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終。”
《道德經》真是被逼著寫的嗎?看《史記》中,關令尹喜是這樣說的:“子將隱,強為我著書。”注意,這裡的“強為我著書”,不應該是強迫的意思。如果是尹喜強迫老子寫書,那應該寫成“尹喜留之,強為其著書”,而不應該是“強為我著書”,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先生您要隱居了,雖然你不情願,但勉為其難,為我寫一本書吧。”南懷謹自己也寫道:“尹喜得到老子的仁愛,亦即得到了這五千字的《道德經》後,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官也不要做,或者連移交也沒有辦,就掛冠而去,也不知所終。”大家想想,尹喜既然也是這樣的悟性極高的道德高人,能像歐陽鋒逼郭靖寫《九陰真經》一樣逼著老子寫嗎?如果關令尹喜真是雁過拔毛的貪酷小吏,他也不會讓老子寫什麼書了,還不如把老子騎的青牛扣下可以賣幾個錢或者殺了吃頓牛肉呢!
所以,《道德經》並非被逼所寫。如果按那種說法實在是太冤枉人家尹喜了。老子留下《道德經》後,確實不知所終。有人說客死於秦國的扶風,但不知道確切的史料來自何處。對於老子,道教對其有很多的傳說,有的說老子在母腹中懷胎七十多年,一生下來就是老頭。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可能是因為老子幼年或青年時經常在圖書館裡埋頭看書,一直默默無聞,人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他這個人,就像少林寺裡的方丈們一直不知道有掃地僧這個人一樣,又比如三國裡的老黃忠,黃忠一露面的印象就是個老頭兒,少年黃忠當然也存在,但可能當時天下太平,沒有黃忠表現的機會,直到黃忠老年才嶄露頭角。老子估計也是這種情況,年歲越高,學問也日益深湛,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人家才忽然認識到他。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說法,似乎老子一出世就是個老頭似的。
後世道教還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就到了西域天竺,在哪裡化胡為佛。也就是點化了釋迦牟尼為佛。這樣,道教在儒、道、佛三教中,就最風光不過了,儒家的始祖孔子向老子學過道,佛家的始祖釋迦牟尼是被老子點化而成的,簡直都成了老子徒弟輩的了。不過孔子向老子請教,這事有九成可信,但化胡為佛可信度幾乎為零。這也說明了儒、道、佛既有不斷融合的地方,也有彼此間爭鬥的地方。其實,老子的《道德經》中,經常教導世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惜後世的弟子們卻執迷不悟,時刻想凌駕於別人頭上,老子倘若有知,必將嘆息。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創立之作,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非凡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字,按現在稿費千字一百的標準,也就值50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