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生涯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一月初七日,李倧出生於朝鮮黃海道海州。他是定遠君李\f的長子,母親具氏是名臣具思孟的女兒,同時也是朝鮮中宗女婿綾城君具思顏的侄女,以及永膺大君之女吉安縣主與中宗反正功臣具壽永的玄孫女。當時正值壬辰倭亂期間,各王子被安置於海州,因此李倧就出生在那裡。他是宣祖李昖的第一個孫子,據說生下來後,右腿有無數黑子,翌年春被祖父宣祖看到,宣祖驚訝地說:“是漢祖之相,勿洩也!”因而對他倍加寵愛,給他取名為“倧”,小字“天胤”,撫養於宮中。“天胤”意為上天的子嗣,據說當時還是王世子的光海君對這個小字頗為不悅,這也被視為宣祖的深意所在。
李倧自幼受學於舅舅具宬,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宣祖封為綾陽都正,不久後晉升為綾陽君。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他與南人出身的大臣韓浚謙之女完婚,這位女子後來成為了仁烈王后。然而,隨著光海君的即位,李倧的家族逐漸陷入了困境。光海君對潛在的王位威脅者展開了大規模的肅清行動,定遠君一家自然也在其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倧的弟弟、定遠君第三子綾昌君李佺捲入了一起謀逆事件,最終被光海君迫害致死。不僅如此,連定遠君在塞門洞的家也因為被認為有“王氣”而被光海君奪走,用來建造慶德宮(今慶熙宮)。
在這種高壓的政治環境下,定遠君一家不得不更加戰戰兢兢,忍辱負重以保全性命。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李倧甚至被迫參加了“廢母庭請”,這是由大北派組織的一場請求光海君廢黜仁穆大妃的請願運動。儘管內心可能極為不願,但為了家族的安全,李倧不得不屈從於光海君的壓力。失去了兒子和宅邸的定遠君,最終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底因憂懼而死。據說,李倧等人原本打算將定遠君安葬在其母仁嬪金氏之側,但因有人聲稱仁嬪墓有“王氣”,不得不臨時將其埋在別處。
二、政變即位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二更,一場醞釀已久的政變終於爆發。李倧及其支持者們在長時間的策劃和準備後,決定推翻光海君的統治。這場政變的背後,是光海君與大北派的政治肅清令各方勢力尤其是西人惴惴不安,光海君的亂政及外交上拒絕援助明朝、秘密傳書後金的行為導致眾叛親離。在這種情況下,武人李曙及申景禛(李倧的表舅)決定發動政變,推翻光海君。
政變的策劃者不僅包括李倧及其舅舅具宏、表兄具仁垕,還有金琉、崔鳴吉、張維、李貴等失意文臣及儒生沈器遠、金自點等。這些人在暗中不斷壯大勢力,形成了一個堅定的反光海君聯盟。政變勢力內部曾產生過擁立何人的爭論,有人主張擁立桂林君李瑠的孫子懷恩君李德仁,但由於政變的主導勢力申景禛、具宏、具仁垕等都是李倧的近親,最終李倧被選定為政變成功後接替光海君的人選。
政變計劃正式啟動的時間定在了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二更。金琉、李曙等已經率從長湍等地帶來的1000多名軍隊集合在漢城西郊弘濟院,李倧也率領親兵至延曙驛與其會師。接著在三更時,政變軍攻入彰義門(漢城西北門)。由於負責漢城衛戍的訓練大將李興立在政變前已被收買,按兵不動,政變軍得以順利攻入昌德宮,並在宮中縱火,製造混亂。
李倧在仁政殿階上坐著胡床,指揮接下來的行動。他首先命令金自點、李時昉(李貴之子)去慶運宮(今德壽宮)向被幽禁在那裡的仁穆大妃啟稟“反正”之意。接著,他又派李貴等具儀仗奉迎仁穆大妃,但大妃起初不肯出來。此時,出逃宮外的光海君父子被逮捕,李倧騎馬帶著被關在轎子裡的光海君去慶運宮謁見大妃。在大妃面前,李倧伏地痛哭,表示自己有罪,將御寶獻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