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章 仁祖李倧:動盪時代的鐵腕君王

大妃,與大妃周旋至深夜,終於被大妃授予御寶。

次日清晨,李倧在慶運宮接受百官朝賀,頒佈即位教書,大赦境內。他首先以仁穆大妃的名義發表教書,廢黜光海君,立李倧為王。這一系列行動迅速穩定了局勢,標誌著李倧正式登上了朝鮮王朝的最高權力寶座。這場政變被稱為“仁祖反正”,不僅結束了光海君的暴政,也為李倧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李適之變

仁祖繼位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政權。他處決了李爾瞻、鄭仁弘等一大批大北派官僚及金介屎等光海君的寵姬寵臣,為臨海君、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等政治犧牲品恢復名譽,並起用了在光海君時期失勢的李元翼、鄭經世、李睟光等南人及徐渻、吳允謙等西人。接著,仁祖對政變功臣進行了論功行賞。天啟三年(1623年)閏十月十八日,仁祖策勳三等共53人,其中金琉、李貴、金自點、沈器遠、申景禛、李曙、崔鳴吉、李興立、具宏、沈命世10人為一等功臣,李適等15人為二等功臣,樸惟明等28人為三等功臣。

,!

然而,這種論功行賞的結果並非皆大歡喜,尤其是李適。李適是政變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但在政變後僅被任命為漢城府判尹,而相比之下,訓練大將李興立只是被臨時收買為內應,在政變時按兵不動,卻被特授為工曹判書,最終名列一等功臣,李適則屈居二等功臣。這種明顯的不公讓李適內心極度不滿。

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十七日,前教授文晦等人告發李適等人心懷不軌。當時,李適以副元帥的身份出鎮平安道寧邊。仁祖決定先不動他,而是派人逮捕他的兒子李栴和同黨韓明璉等人。正月二十四日,李適殺死仁祖派人逮捕他兒子的使者,正式起兵叛亂。李適麾下有餘名精銳部隊,初期勢不可擋,直逼漢城。仁祖在二月初八日夜奉仁穆大妃並率宗親百官倉皇逃往公州避難。次日,李適入京,擁立興安君李提(仁祖叔父)為王。

然而,李適的叛亂並沒有持續太久。二月初十日,都元帥張晚率領的官軍擊潰了李適的叛軍。李適父子及韓明璉等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二月十八日,仁祖從公州返回漢城,重新掌控了局勢。

李適之亂平息後不久,宗主國明朝方面也傳來了對仁祖的利好訊息。仁祖在政變後立即派李慶全出使明朝,通報政變之事,並請求明朝皇帝冊封他為朝鮮國王。然而,明朝最初認定其為篡位, 延遲 不予冊封。在朝鮮使臣的懇求和駐紮朝鮮境內椵島(皮島)的明將毛文龍的幫助下,明朝從“聯鮮制奴”的戰略考慮出發,決定批准仁祖的冊封。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二十日,仁祖從歸國使臣那裡獲得了明熹宗的準封聖旨,翌年六月初三日,由明朝使臣太監王敏政、胡良輔主持冊封典禮,仁祖在國內的合法性得以確固。

儘管如此,仁祖治下的形勢並不強於光海君時期。百姓生活並未明顯改善,失望情緒在朝鮮社會不斷蔓延。光海君時期權貴所掠奪的土地,仁祖不但不歸還原主,反而聽任政變功臣據為己有,人們嘆息:“只是變了下主人而已啊!”諷刺仁祖及政變功臣的歌謠也開始出現,如“嗟爾勳臣,毋庸自誇,爰處其室,乃佔其田,且乘其馬,又行其事,爾與其人,顧何異哉?”“孰謂清時?今亦昏時。昔在昏時,爵人以賄。今在清時,爵人以私。”

四、兩次胡亂

仁祖即位之前,後金已經攻陷了明朝的遼東,並對遼西虎視眈眈。明將毛文龍轉進朝鮮境內的椵島(皮島),對後金後方構成了威脅。仁祖政變之際,仁祖政權斥責光海君忘恩背德,私通後金,並標榜要同明朝“協力討虜”。但實際上,仁祖採取了對後金的不刺激政策,維持了幾年的和平局面。然而,皇太極成為後金的新任汗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皇太極一直是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