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在中外歷史上,也從沒有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有關的“制度變革”佔據了這麼重要的地位。“科學”(實際上很多都是“技術”,而非“科學”)傳播和應用的作用,不言可喻。
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假設:假如把那些西方人帶來的先進科學儀器好好利用起來,就會出現怎樣怎樣的結果;'7'或是在清朝掀起一個習學西學的“熱潮”,甚至能夠以科學來開科考試、選拔人才,又當如何如何。'8'須知,在這些“一廂情願”的憑空想象之後(假定它能夠照辦),還需要一個連著一個的假設,一個假設的系列,或系列的假設,單向而無變化,這怎麼可能呢?'9'
在這中間還存在很大的誤解。其實,在所謂“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科學”並未曾起到這樣大的作用(到較晚的階段,科學和新發明的傳播也就不是大的問題)。據弗蘭克研究,在著名的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發生後的兩個世紀裡,科學實際對歐洲的技術和工業發展根本沒作出任何貢獻。還有學者提出,科學發現不是技術創新浪潮背後的唯一促動力量,它顯然也不是必要條件。'10'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崇拜的不外就是“科學”和“民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劉松齡帶給中國的,除了“科學”以外,還有什麼“政治理念”和“組織建構”可以誇耀嗎?
在整個十八世紀和它前後,劉松齡所屬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都處於戰爭之中。其中包括同土耳其的幾次戰爭(1683~1699、1716~1718、1737~1739、1788~1791);同法國的九年戰爭(1689~1697)、西班牙王位繼承戰(1701~1713);1740年以後針對普魯士的長期戰爭(包括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及七年戰爭),以及十八世紀末反對波拿巴的同盟戰爭,等等。'11'這些有的是外線作戰,有的則不是,如土耳其軍隊即曾兵臨城下,包圍帝國首都維也納。
相比之下,中國卻正處於一個“百年和平”之中。從康熙四十年代(即公元1680年代)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以來,內地幾乎沒有戰爭,乾隆朝“十全武功”,主要發生在邊疆地區(包括西南等清人所謂“新疆”、“土司”之地)。
據研究,在歐洲各種專制君主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是最著名的。一方面,奧地利帝國在國際上經常站在“反革命”同盟一邊,另一方面,在內政上它恰是一個“封建專制國家”,——這個國家並沒有因劉松齡所擁有的“科學”而“現代化”,或實行政治變革。'12'
在奧地利皇帝治下的是一個民族大雜燴,其中800萬臣民是德意志人,比這多一倍的是這種或那種斯拉夫人(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羅塞尼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人),還有500萬匈牙利人,500萬義大利人和200萬羅馬尼亞人。'13'確實,這樣的政治,怎麼就比中國好呢?'14'從某種角度說,這個“大清帝國”除了不信耶穌基督以外(它可有著多種的宗教信仰自由),在各個方面,可能並不多讓於奧匈帝國。不但如此,就連整個歐洲文明,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知識分子康有為眼中,已是失望之極。'15'馬戞爾尼帶來那些“科學技術”及“堅船利炮”,就更不足道了。
乾隆初年,劉松齡對清政府真是充滿了鄙夷。不過,他的看法逐漸也有所改變,也不再那麼恨皇上了。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劉松齡說,不知該用什麼話來讚美皇上的認真和思考能力。他說到做到。很想了解所有的事,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情況,不管是在打獵時還是在出訪中。他做事情非常有條理,而且下邊的人都願意聽他。中國人會發命令,也會聽話。
在另一封信裡,他讚美中國在很長時間裡是一個有秩序的和平的帝國,不像歐洲人那麼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