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問題仍是“同一的”,努力是“一致的”,它也許只是“一個歷史”。這說法不免“驚世駭俗”,也成為拙作出版時編輯刪削的唯一文字。'4'其後,個人研究更大幅度地轉向了二十世紀,……也許,它終使我不能不面對十八世紀與二十世紀的正面關聯,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了。
當然,我們的認識仍須建立在對歷史材料的瞭解之上,而暫把時下流行的各種“現代化理論”放在一邊,或認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亦無不可。'5'理論原產生於事實之上,對史事的新發掘新認識,也許會使我們得出新的理論。
一、先從人口說起
研究十八世紀,我們常常會遇到這一問題:為何要以人口開局?
問題也許可以這樣回答:首先,就是人口問題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次,應該看到,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全世界的人口出現了一個與前大不相同的持續增長,直到今天,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共時現象”。
在歷史中,法國學者布羅代爾(F·Braudel)寫道,“一切都同人口數字及其波動相關聯”。在西方,人口在1100—1350年間有過一段長時間的增長,之後發生了急促的“退潮”;1450—1650年間重新增長,隨後“減速”;最後一次從1750年開始,從此不再“倒退”。同一時期中國和印度人口增減的節奏,與之大致相同,“似乎整個人類都服從同一宇宙命運,與(人口)這個首要因素相比,人類歷史的其餘因素統統只能退居次要地位”。'6'
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清以來,中國人口的增長與西方仍有一定的差異,即每個階段都比西方大約“早”了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粗略地說,明代人口增加始於1400年(人口約8000萬左右),結束於1600年(約有人口15000萬);清代則始於1700年或更早(約有人口10000萬)。'7'換句話說,中國自十八世紀之初(甚至更早,而不是1750年以後),即已遇到了人口增長這一“現代現象”。
從1700年到1800年,中國人口增加到30000萬左右(約為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1850年,官方統計達到43000萬,'8'是即所謂中國“前現代”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長。其後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紀中葉,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長,這一次“現代”人口增長,使中國人口達到了10億以上。其實,它們並不是兩次(所謂“前現代”和“現代”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個人口增長。
所謂“十八世紀,二十世紀的先聲”,第一件事,就表現在人口的增加上。
對此,十八世紀的歐洲學者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說:在中國,隨著財富的(成倍)增長,自然導致了人口增加。康熙皇帝的繼承人制訂了一些很有利的規章以激發農耕者的競爭。它在西方國家也應引起重視。'9'
在十八世紀以來的世界“現代史”上,是人口增加推動了經濟發展,還是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增加?或是二者互為因果?……其中許多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討。迄今為止,大多數歷史學家都把這次人口增長視為“工業革命”的“果”,如果我們視其為“因”(哪怕只是部分或幾分之一的),便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換一角度,我們如若把它當做一個“現代現象”,那麼,引起下文所示的一系列“現代反應”,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二、政府職權加強,又一個共時現象
世界歷史上的“共時現象”,曾經引起歷史學家很大的興趣。但可能爭論最大,對我們來說也最有意義的,就是十八世紀這次了。'10'
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世界“共時”的,在人口增長之外,還有政府權力的加強。
在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