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代謝性疾病,這些疾病均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開始時表現為亞健康。此時人如果不注意保養身心,這種亞健康狀態就很容易發展為真正的疾病。

如何正確對待亞健康呢?一般認為,治療亞健康的關鍵在於“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學習正確的健康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參加健康體檢活動等等。

關於“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的問題,中醫中就有治療“未病”的主張。《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後穿井;鬥而後鑄錐,不亦晚乎!”(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療》)

關於正確的健康知識我們這裡再強調一下。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我們平時要注意保持氣血陰陽的平和,關鍵是要保持情緒和心態的穩定,克服不良的性格習氣和偏頗的性格。

《黃帝內經素問·五執行大論》:“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所以,我們要注意保持身心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要主動和諧。“陰平陽秘”就能夠幫助和諧自己的身心,從而克服不良的習氣和偏頗的性格。學會熱情、寬容、謙讓、奉獻,則容易和諧他人。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我們多注意平時培養自己的正氣,也要鍛鍊抵禦邪氣的能力。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神者,正氣也。”所以,培植正氣,就要注意調御我們的精神。首先要有樂觀、積極、向上而生生不已的心態;其次則是要注意效法天地之德,逐漸具足抵禦不良邪氣的心行。(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療》)

關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問題,中醫也有相應的論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這些都講解了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內容。(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人論》)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所以,我們要注意節省自己的精神。如何節省自己的精神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不妄勞作……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德全不危。”(參見《中醫文化隨筆·養生》和《中醫文化隨筆·養心》)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大意是說,要學會守住本性,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攀緣令人產生嗜慾的事物,淫邪都不能迷惑我們的眼睛和心志,我們不盲目追隨愚人、智人、賢人,不懼怕外物,萬物一體,要學會和諧“轉物”,而不是被物所迷惑、所左右、所轉,這就是合於道。

2006年11月6日於北京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0·辯證

30·辯證

中醫是樸素唯物主義。這主要體現在它認為宇宙和事物都是由物質的“氣”組成的(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一氣》)。中醫同時也是講辯證的。它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體現在中醫的“陰陽”理論上。所謂陰陽,就是事物存在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兩個方面,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陰陽”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是事物的普遍規律。《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神》)

“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