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一氣》)“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這些都是“陰陽”對立關係的體現。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說明了任何整體中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
至於五行,其實質依然是“陰陽”,只是“陰陽”中的“陰陽”。所以,一個整體中的五種事物存在的兩兩相互生克關係,其實質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參見《中醫文化隨筆·五行》。
《黃帝內經靈樞·逆順》:“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這是說,中醫認為,宇宙萬物源於物質性的“一氣”,“一氣”的相互對立的兩種屬性構成了陰陽,進而構成了四時(四季)、五行。
對立統一的陰陽理論對我們很重要。《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中提到了要“把握陰陽”。
如何“把握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其含義參見(參見《中醫文化隨筆·治療》)。只有平和陰陽,才能使精神正常健康。陰平陽秘的實質是恬惔虛無和精神內守。“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把握陰陽,還可以幫助我們中道、辯證、全面地處事,而不是機械、靜止、偏頗地對待事物。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偏頗的性格。
除了陰陽五行理論講的是唯物辯證外,中醫的治療也是辨證論治。例如八綱辯證(陰陽、氣血、表裡、虛實)。
實際上,氣血、表裡、虛實的實質也是陰陽關係。《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因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氣血、表裡、虛實二者也都是對立統一的“陰陽“關係。“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例如:氣與血之間,是對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表裡之間,也是如此。《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外內之應,皆有表裡。”是說,人體的內外部位,都有相互表裡的關係,如腎開竅於耳與二陰,與膀胱相表裡。虛實之間,也是如此。《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此皆榮(營)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榮(營)衛的傾移變化產生虛實之症。
由此可見陰陽理論的重要性。
2006年11月7日於北京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1·補養
31·補養
中醫文化隨筆31·補養
中醫是如何講補養的呢?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就是說,平時應該綜合地食用食物而不可偏嗜於某種氣、味,這樣就會補精益氣。為什麼呢?《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大意是說,飲食五味,進入口中之後,透過胃營養五臟之氣。具體而言,是“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但是如果偏頗了就會傷害身體。《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大意是說,飲食五味可以為人體所用,以生成五臟精氣,但五臟所傷也與飲食五味有關,五味偏頗太過,就會傷害臟腑和身體其他部位。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