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王冰注:“膜,謂鬲(膈)間之膜;原,謂鬲(膈)肓(huāng,心臟與橫膈膜之間的部位,中醫認為這是藥力難以達到的部位)之原。”由此推斷,膜原是指胸膜與膈間的位置。邪在膜原為半表半里證。

《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瘟)疫。”指出了瘟疫是氣候不合時令,邪氣內侵,人們正氣不足而導致的。

所以,對於疫(癘)的防治,《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天牝(pìn)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幹。”指出對於疫(癘)傳染病,首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也就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養一身正氣;其次“避其毒氣”,切斷或遠離傳染源;再有,如果沒有辦法避開傳染源的話,要做到不被傳染源所幹擾,也就是說疫(癘)邪氣從鼻子(天牝)中進入的話,就要從腦中除去,這樣邪氣就不會干擾自己。

關於第一種方法是講真正地主動預防;第二種,切斷傳染源是應急的預防辦法;第三種方法,面對病邪,中醫認為首先從心理上要佔上風(相當於西醫講的提高人體的高免疫力),提高正氣去防範傳染源,並列舉了幾種作意方法,來從心理上抵禦疫(癘)邪氣的侵襲。《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欲將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另外還有一種作意方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即在春分尚未日出的時候想著吐出鼻子傳遞過來的邪氣。除了配合其他的醫學防治方法外,這些作意方法也可以作為我們的防治參考。

2006年11月22日於北京

56·表裡

中醫文化隨筆56·表裡

表裡是八綱辨證中的兩個綱領。

表與裡是一對相對概念。例如,就體表與臟腑相對而論,體表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而論,腑為表,髒為裡,《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與臟腑而論,經絡為表,臟腑為裡;三陽經與三陰經而論,則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三陽經就是指手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三陰經就是手足少陰經、厥陰經、太陰經。《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可見表裡與天之陰陽相對應,表裡之間相互傳輸、感應。

通常所說的表裡,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臟腑骨髓為內。

表證,指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所致的,病在肌膚、經絡部位的一種證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等特點。臨床症狀以發熱、惡風寒、身痛、頭痛、苔薄白、脈浮為主,兼可出現咳嗽、畏寒等症狀。《黃帝內經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裡證,指外邪由表入裡,或直中於裡,以及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所致的,病在臟腑、氣血、骨髓等的一類證候。臨床表現多樣,有病程較長和病位較深等特點。臨床症狀以不惡風寒、脈不浮,多有舌質、舌苔的變化為主。

外有病為表,內有病為裡。外感初起,邪在肌表,屬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