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的事物也是“一氣”相通的。《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氣合而有形。”

7、由“一氣”的運動而演化出陰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大意是說,在事物“一氣”的基礎上,屬於“躁、生、殺、化氣”等功能性質的為“陽”,屬於“靜、長、藏、成形”等功能性質的為“陰”。

8、由“一氣”的運動可演化出萬物。《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大意是說,宇宙的本原之“氣”是萬物的起源,萬物因此而生出。

中醫裡,“一氣”的觀點很重要。它所強調的“治神”、“守神”就是體察、合於、守持住這種狀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餘聞上古有真人者……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獨立守神,肌肉若一”說的就是守持人體的這種整體狀態。

《圓覺經略鈔》:“一氣者,道之所宗,陰陽天地之根本也。以喻自性清淨之心,未起染淨已(以)前,諸佛眾生平等不二,一切諸法莫不皆由此心而生,故以‘一氣’喻‘一心’也。”所以,古時修養者常用一氣比喻一心(自性清淨之心),體察並領悟人自身以及與天地萬物整體相通相融的特性。

《黃帝內經靈樞·動輸》:“故陰陽上下,動也若一。”人在行為上也應保持整體性,注意“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這樣才能達到形與神合(俱)。《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2006年10月20日於北京 。 想看書來

12·五臟

中醫文化隨筆12·五臟

所謂五臟,就是肝、心、脾、肺、腎。《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是說五臟的功能是貯藏精氣而不是像腸胃那樣傳遞濁氣的。《黃帝內經素問·五藏別論》:“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大意是說,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稱為六腑,瀉而不藏。它們接受五藏濁氣,是“傳化之府”,傳遞五藏濁氣而不能在其內久留。

五臟的盛衰與身體健康、壽夭關係非常密切。

《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五臟堅固……各如其常,故能長久。”“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是說五臟“堅固”健康,身體就長壽;反之,五臟皆虛,神氣也就衰減了,人就只留下形骸,生命也就結束了。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五臟(熱)使人痿,何也?”是說五臟有熱病,都使人導致痿(萎縮)症。在《黃帝內經靈樞·痿論》中提到,肺熱可導致“痿躄(bì,跛腳)”;心氣熱可導致“脈痿”;肝氣熱則可導致“筋痿”;脾氣熱可導致“肉痿”;腎氣熱可導致“骨痿”。

中醫認為,五臟與人的情志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一氣混化的。《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大意是說,人有五臟化出五種“氣”而生出喜怒悲憂恐等情緒。其中肝生怒,心生喜,脾生思,肺生悲(憂),腎生恐懼。所以喜怒等內在情緒容易傷害人體真氣,而寒暑等外在邪氣則容易傷害人的形體。暴怒傷人體陰氣,暴喜則傷陽氣。

不節制情緒容易傷害人的五臟。《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大意是說,百病皆起於風雨、寒暑、清溼等外在的邪氣和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