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淮軍”之“新”,不是單指名稱。它的兵制、將制、薪餉、戰器、戰略、戰術等,都與綠營軍、八旗軍明顯不同。如兵制,綠營是終身兵籍,或世代兵籍。不但綠營兵戰士一旦入伍,終身為兵;他的子、孫亦可自少年起充任“餘丁”,待年滿十六歲,再由“餘丁”身份考補“守兵”。因而,綠營內既養老又養小。 兵源不愁,兵額不缺,但戰鬥力因老弱過量而不能保證。“湘軍”、“淮軍”則以招募為組軍手段,多用多招,少用少招,戰鬥結束,即行遣散。“終身軍籍”的打破,既利於減餉、省耗,又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湘軍”的“營制”,即營、哨、什的三級統御制;“湘軍”的“長夫制”、“統領制”、“營務制”與“糧臺製”,都帶有創制色彩,影響了“淮軍”及以後的陸軍。訛由“湘軍”而“淮軍”,猶如母生子;由“淮軍”而“練軍”、“新建陸軍”、“北洋軍”,猶如師授徒;由“北洋軍”而陸軍部統御下之三十六鎮陸軍,猶如樹開花、花成果,中國的新式陸軍終於在清朝末年正式建成。這一過程,持續了五十多年,“湘軍”在咸豐二年、即1852年的組建,無疑是中國新式陸軍創制之始。
其二,創“新軍”,則必用新兵器、新操練、新戰術,這也是始於“湘軍”的;到了“淮軍”時代,出洋操,持洋槍,延用洋教習,學習洋戰術,則已成定式。?輧?輯?訛“湘軍”初建,尚未全脫土法土器,但火槍、火炮的配備,已經遠勝營、旗舊軍。裝備的更新“洋化”,不是先驗的,是“太平軍”這個對手逼出來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諸湘、淮軍首領正是在與強大對手(清朝入關建國後所遇到的最強大的軍事挑戰!)你死我活的搏鬥中,開啟軍隊現代化思維的。
從戰爭學習戰爭,向敵人學習戰爭,從失敗領悟教訓,從勝利歸納經驗,曾國藩等人由軍事“門外漢”成長為中國當時最傑出的軍事戰術家、軍事戰略家和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我們不應忽略的是:洪秀全們先做了“礪石”,曾國藩們才逐步做了“利器”。
讓我們掃描一下曾國藩軍事才幹的成長。
咸豐二年,當讓曾國藩幫辦團練的時候,他的自我評價是“國藩於用兵行軍之道,本不素講”。這是真實的。?輧?輰?訛一步踏入實戰,可以說曾國藩是與最初的“湘軍”戰士(練勇)同時接觸戰爭。此時,具體攻防,卻敵制勝是他思維的焦點,因而他對如何挖壕(多深多寬)、如何築牆(多厚多高)、如何將農村喜事用的“三眼銃”、“單眼銃”改為裝銅釦、小石子的戰鬥用槍均頗為用心。為改銃事,咸豐四年四月廿四日他特地給四個弟弟去信,委託製造可用於實戰的“單眼銃”數十竿或上百竿。對“火器”的渴望,基於殺敵,基於制勝。
這是曾國藩治軍初期為加強步兵戰鬥力所作的嘗試之一。主要的辦法當然還是買洋槍、仿造洋槍。有了“火槍”,他又聘請獵戶二十人,教戰士瞄準放槍。?輧?輱?訛 對於水師,曾國藩用心更著,先是在衡陽、湘潭二地造船(三板艇、快蟹船、釣鉤船等),每船裝備從廣東買來的“廣炮”(即“洋炮”)、或湖南省自制的熟鐵炮。?輧?輲?訛 為了安全自衛,曾國藩吩咐連輜重船上都必須裝上炮械。經過實戰考驗,曾國藩對“夷炮”、“百勝炮”、“蕩平炮”評價很高,並指出“惟鐵炮不甚中用”。由於“湘軍”水師船大炮猛,所以長江裡的“制水權”掌握在“湘軍”之手。兩軍相較,曾國藩認為“太平軍”“於水戰之事極為無能”。究其原因,“湘軍”水師有“戰船洋炮”之利。
“太平軍”的裝備也是“現代化”的。他們有“洋槍隊”,“開花炮隊”。這主要是“太平軍”靠近上海,易於從洋人那兒買來,且聘用了“洋教習”參與指揮。為了與“太平軍”抗衡且在武器上佔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