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地分南北,人有東西,各地仍有各地的風水。在江漢平原上,縱然所有的五彩繽紛或雜糅互滲都曾一本正經地款款微笑或者迫不及待地搔首弄姿,但境內照例生長了自己獨特的風情和理念。發端者是老萊子。二千多年前,老萊子面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人與無限之混沌局面,理出老道原說,以期找到好的人生通途。然而,老道式微,效果不佳,及至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終於還是滿懷牢騷憂憤,又以激越瑰麗的才情上下求索。屈氏以降,不斷有“公安三袁”和“竟陵派”之類不拘格套的獨抒性靈。總之,由老萊子始,前後二千餘年一發不可收,並一以貫之地啟蒙和張揚人性。於是,於明朝萬曆年間走出一個開明宰相張居正,革新吏治、興修水利,著意以權柄造福於民;而更多的與時俱進者,則潛心於器物改造和創新,相繼產生了張鐵匠的弧葉鍬、李木匠的踏水車、馬家婆的織布梭、劉老二的長管銃……可謂蒼天之下,萬民殷殷,皆為日月生計謀。看起來,江漢平原上大有良好主旋律之氣象。可是,也許因了本土民眾歷來張揚過甚的“人性”與本地後續發展緩慢的“經濟基礎”越來越衝突得厲害,同時兼受中國“五彩繽紛或雜糅互滲”的“意識形態”的攪擾,此地較之外地的不同, 便是多出情狀怪異的“迷氣”。所謂欲之不得,迷之尤甚是也。
老賢木所在的珠璣公社更是江漢平原上盛產“迷氣”的“窩子”。珠璣公社的地域“騎”在漢江支流通順河中段,這顆“珠璣”便是嵌在了江漢平原的肚臍眼上。在老賢木之前,珠璣公社至今尚且活著的人們至少曾經見證過四大頗有關聯的“迷氣”:
第一個是“王迷氣”。“王迷氣”迷打仗。跟許多現成的版本一樣,“王迷氣”為了吃飯,穿一件露屁股蛋的褲子去投軍,本來是要投“國軍”的,由於不辨方向,走進了“###”的營盤。打最初一仗時,“王迷氣”嚇得尿褲子,貼著岩石偷偷往身後的山下瞅,班長瞪他一眼,他才跟著隊伍向前衝。戰鬥結束,仗打贏了,班長死了,他當了代理班長。“代理班長”讓“王迷氣”嚐到了甜頭,從此,他喜歡上打仗,且越打越勇,越勇越勝。一九五○年,當上營長的王迷氣突然沒有仗打了,令他氣得直罵老蔣媽的個巴子逃得太快。解放後,“王迷氣”回地方當了農業局副局長,可農民出身的他不會種地,只會打仗;他手中有一把左輪子手槍,死活不肯上交,組織上收了他的子彈後,暫時由其“代管”。“王迷氣”每每去各地看莊稼的長勢,腰間總彆著“左輪子”。面對下級幹部,他不講莊稼,只講打仗,講著講著,竟然拿莊稼當士兵,掏出“左輪子”一揮,向田埂的遠處衝去了……據與“王迷氣”同宿院的一位老太婆說,“王迷氣”每天深夜都要一個人起床打一仗的,嘴裡一面喊著“一連給我上”、“同志們,衝啊”……一面模擬各種槍炮聲——“嗒嗒嗒”、“啪啪啪”、“轟隆轟隆”,且伴有蹦跳、奔跑、棍棒擊打的聲響。“王迷氣”有句口頭語,即“老子一槍崩了你( 他 )”。凡是出現或提及令“王迷氣”氣憤的人或事情,“王迷氣”都會眼珠一瞪,罵道:“媽的個巴子,老子一槍崩了你( 他 )!”有一次,竟嚇得其兒子跪地舉手投降,許久不敢睜開眼來。好在是,“王迷氣”的“左輪子”裡沒有了子彈!
第二個是“朱迷氣”。“朱迷氣”給自己取名“孔明”,曰朱孔明。朱孔明本是一位手藝精湛的木匠,一日讀及《 三國演義 》第一百二回“司馬懿佔北原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決計複製“木牛流馬”,用於農業運輸。爾後,朱孔明棄業閉門,獨坐家中研磨試驗。試驗需要木料,朱孔明先鋸房前的樹木,不夠,再鋸屋後的樹木,直至將房前屋後剃成光頭;還不夠,就拿家中的桌椅板凳開刀。大約三年後,朱孔明終於讓牛腿馬蹄動彈起來,而且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