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手中散佚,這才拼湊上白文字。其實編集上半部的時候,一七六○本第一至十回已經遺失,如果還存在,也從來沒再出現過。當時編者手中完整的只有這白文字──與己卯本的近白文字──這兩個本子倒是有新第十、第十一回。
從刪批的趨勢看來,一七八四年的甲辰本也還沒有全刪,白文字似乎不會早於一七八○中葉。白文字是編上半部的時候收入庚本的,因此這也就是庚本上半部的年份的上限。根據第二十二回末畸笏丁亥夏附記,上半部不會早於一七六七夏,現在我們知道比一七六七還要晚一二十年。
這白文字原是一回本,有簡單的題頁:“石頭記 第×回”,但是已經合釘成十回本。庚本收編第一冊、與第二冊上拆下來的一回,只撕去第一、第十一回封面,代以回目頁,配合一七六○本,不過改用上半部無日期的格式。第一冊回目頁照抄白文字各回回目,第二冊仍舊保留一七六○本原回目頁上的回目。
所以庚本除第一冊外,回目頁上的回目都是一七六○本原有的。庚本的主體似是同一個早本──當然內中極可能含有更早的部份──這本子用“曠”、“嫽嫽”、“姆姆”、“儒海”、“冕璃”,但是屢經抽換,分兩次編纂,在一七六○年與一七八○中葉或更晚。回目頁上始終用這早本的回目,不過一七六○年制定回目頁新格式,也很費了點心思,回目上面沒有第幾回,只統稱第×至×回,因為有的回目尚缺。流傳在外的早本太多,因此需要標明定本年月,區別評閱次數。
前面估計過脂硯死在雪芹前一兩年,一七五九冬四評想必也就是最後一次,因此一七八○年後編的庚本上半部仍舊是“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庚辰秋的日期已經不適用,刪掉了。這三張回目頁顯然注重日期與評閱次數,與一七六○本的回目頁同一態度。上下兩部回目頁的款式顯然都是編者制定,沒有書主妄加的簽註。
庚本特有的回前附葉共二十張,自第十七、十八合回起,散見全書。典型的格式是:第一行,書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二行起,總批,低兩格,分段;沒有標題詩。內中第二十一回稍異,總批平齊,而且附在第二十回回末。又有三回款式不同,沒有書名,包括第七十五回有日期的那張。
典型的十六張內,吳世昌舉行第二十八回與第四十二回的總批與今本內容不符──第二十八回有“自聞曲回(第二十三回)以後回回寫藥方,是白描顰兒添病也”,其實第二十八回初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提起黛玉的藥方;第四十二回有“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回數不同。
這一起子總批顯然都很老。年代最早的第二十九回就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來自寶玉別號絳洞花王的早本(注二十四),這兩回也有。X本新改的第三十九、四十四就沒有,用“嫽嫽”的第四十一回就有。原先的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也有,所以第五十四回仍舊有,X本新分出來的第五十五回就沒有。X本廢除回前回末一切傳統形式,所以此本新寫或改寫諸回都沒有總批,其他原有的總批仍予保留,正如此本頭五回內新的、大改的兩回沒有標題詩,其餘舊有的標題詩還是給保留了下來。
X本頭五回仍舊沿用早先的“回目後批”方式,格局謹嚴而不大方便。總批最初該都是回末硃批,那是最自然的方式,看完一回,批在末頁空白上,沒有空白就作眉批。重抄的時候移到回首,墨筆抄入正文,也許回末又有新的硃批。從別的本子上移抄這些總批為回目後批,如果沒來得及抄進去就無法安插。回前另頁總批該是一個變通的辦法,在一回本前面添一葉,也就是封面,因此在總批前加上書名。不標明第幾回,因為回數還在流動狀態中,免得塗改。
X本頭五回還是回目後批,後來感到不便才改用附葉,因此另頁總批始自X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