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部分

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百姓對張道陵敬若神明,爭相事之,拜他為師的人成千上萬,張道陵遂建二十四治(道教組織),立祭酒(道教教職)以領道民。

明朝末年著名的文學家馮夢龍在他的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詳細地述說了關於張道陵的傳說:

話說張天師的始祖,諱道陵,字輔漢,沛國人氏,乃是張子房第八世孫。漢光武皇帝建武十年降生。其母夢見北斗第七星從天墜下,化為一人,身長丈餘,手中託一九仙藥,如雞卵大,香氣襲人。其母取而吞之,醒來便覺滿腹火熱,異香滿室,經月不散,從此懷孕。到十月滿足,忽然夜半屋中光明如晝,遂生道陵。七歲時,便能解說《道德經》,及河圖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年十六,博通五經。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朱項綠睛,隆準方頤,伏犀賃頂;垂手過膝,龍蹲虎步,望之使人可畏。舉賢良方正,入太學。一旦,喟然嘆曰:“流光如電,百年瞬息耳;縱位極人臣,何益於年命之數乎?”遂專心修煉,欲求長生不死之術。同學有一人,姓王,名長,聞道陵之言,深以為然,即拜道陵為師。願相隨名山訪道。行至豫章郡,遇一繡衣童子。問曰:“日暮道遠,二公將何之?”道陵大驚,知其非常人,乃自述訪道之急。童子曰:“世人論道,皆如捕風捉影,必得‘黃帝九鼎丹法’,修煉成就,方可昇天。”於是師徒二人,拜求指示。童子口授二語,道是:左龍並右虎,其中有天府。說罷,忽然不見。道陵記此二語,但未解其意。

一日,行至龍虎山中,不覺心動,謂王長曰:“左龍右虎,莫非此地乎?‘府’者,藏也,或有秘書藏於此地。”乃登其絕頂,見一石洞,名曰壁魯洞。洞中或明或暗,委曲異常。走到盡處,有生成石門兩扇。道陵想道:“此必神仙之府。”乃與弟子王長端坐石門之外。凡七日,忽然石門洞開,其中石桌、石凳懼備;桌上無物,只有文書一卷。取而觀之,題曰《黃帝九鼎太清丹經》。道陵舉手加額,叫聲:“慚愧”。師徒二人,歡喜無限!取出丹經,晝夜觀覽,具知其法。但修煉合用藥物、爐火之費甚廣,無從措辦。道陵先年曾學得有治病符水,聞得蜀中風俗醇厚,乃同王長入蜀,結廬於鶴鳴山中;自稱真人,專用符水救人疾病。投之輒驗,來者漸廣,又多有人拜於門下,求為弟子,學他符水之法。

真人見人心信服,乃立為條例:所居門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為不善之事,不許隱瞞;真人自書懺文,投池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再犯,若復犯,身當即死。設誓畢,方以符水飲之。病癒後,出米五斗為謝。弟子輩分路行法,所得米絹數目,悉開報於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為神明譴責,自來首過。病癒後,皆羞慚改行,不敢為非。

張道陵初創的道教就是以勸人行善,為人治病,降妖除魔的形式來招攬信徒的。但是由於道教初創時期,就面臨著先期傳入中土的佛教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佛教爭奪信徒鬥爭,道教的神祇系統也逐漸龐大,從最初的幾個神仙發展到後來的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經典也從過去的幾本小冊子,發展到案牘如山,汗牛充棟的地步。張道陵也被信徒們擁戴為“天師”,並且其後人世代承襲“天師”稱號,歷代嗣位的天師也就理所當然的道教領袖。晉朝初年,張道陵的第四代孫張盛天師將傳道中心由蜀中鶴鳴山,遷還至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如今,道教的天師已傳到六十四代。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於1949年建國前夕,隨著的潰退,碾轉去了臺灣,於1969年12月在臺北羽化。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為第六十四代天師。

二、道教和佛教的鬥爭

道教創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