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時,球隊的領導正在大堂等著他。
“你去哪兒了?”球隊最高領導楊伯鏞問。
“我只是去找了個醫生檢查了一下背傷。”
“為什麼不去找隊醫?”
“因為我想找個專家。”
此後一年,國家隊曾四次到國外比賽,每一次,隊裡最好的年輕選手都被神秘地留下了。馬健說:“大概是怕我就此不告而別吧。”
然而,馬健還是等到了出國打球的機會。他的一個親戚——那個親戚的職位要比國家體委的官員還要高——負責檢查和審批人們的出國申請。1992年6月,馬健得到了自己的個人護照,此後不久就收到了美國大使館給出的學生簽證(他的專業是中文)。主管籃球的官員們非常不高興——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馬健只打了幾分鐘,其餘時間一直坐在板凳上——但已經無法阻止馬健了。最後,他在1992年秋天來到了美國,那離他在北京的球館第一次遇到哈里克,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年。
第五章 NBA之夢(7)
可是馬健在UCLA的獎學金很快出了問題。他的SAT分數(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美國的學術能力測驗)非常糟糕——他對英語幾乎一竅不通,沒有一點用處——所以大學不能接受他。決心不以失敗者身份回國的馬健,來到猶他州的山谷州立專科學校,在那裡他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能力,並作為一個活躍的小前鋒在一場比賽裡取得了18分。一次比賽時,當他的教練懇求說,“傳一下,傳一下。”馬健的回應卻是一個25英尺(米)外的遠投,然後看著教練聳了聳肩。一直以來沒有一箇中國教練關注過他的天才,但在這裡他展現了一切。第一次聽說馬健名字的時候,裡克·馬耶魯斯,猶他大學著名的教練還以為聽到的是一種中國外賣。他很快明白這是不同的,並且在1993年秋天邀請馬健進入了猶他大學,使他成為第一個(到現在仍是唯一一個)曾經打過NCAA一級籃球聯賽的中國球員。這個二十四歲的大三學生,很難去適應課程、語言,還有在更衣室裡的種族偏見(那裡不是黑人就是白人,哪裡來了這麼一箇中國人)。但是在球場上,他就像回到了家裡。馬健成功地在猶他校隊成為先發前鋒,在1993—1994賽季每場比賽取得分和個籃板。“我很喜歡他,其他球員也是,”馬耶魯斯熱情地表示,“他們看到他克服了幾乎不可能克服的障礙,並且覺得自己幫助他獲得了成功。”
馬健大四的時候,他的出場時間被減少了。一是因為他的傷,還有更具天賦的球員進入了球隊(包括後來的NBA明星球員凱斯·範·霍恩,1997年榜眼秀),還有就是因為他的頑固。一場比賽裡,馬健在半場結束前投了一個遠投,而不是讓時間消耗完,這讓馬耶魯斯火冒三丈。“滾回中國去!”馬健記得他這樣大喊。
不過,馬健對每個聽他講話的人都清楚地表示,自己來到美國,腦子裡只有一個任務。“我想成為第一個在NBA打球的亞洲人。”他說。而許多NBA球隊都聽到了。1995年菲尼克斯太陽隊邀請他參加NBA夏季聯賽——那是新秀和有潛力的選手證明自己的舞臺——後來洛杉磯快艇隊也邀請他參加他們在10月進行的季前訓練營。
每一次NBA的訓練,馬健都會把它當成那場在北京,在哈里克面前進行的一對一的決定他命運的比賽。他防守的腳步或許有點慢,但是快艇隊的主教練比爾·菲奇很喜歡他搶籃板的能力,還有在外線的遠投——球隊的決策人員還憧憬著靠他來吸引亞裔的美國球迷到球館看球。馬健透過了好幾輪的篩選,和球隊一起到各地打季前賽。但是在球隊決定最後名單的那天,菲奇決定讓馬健離隊。他是最後一個被淘汰的。
一年後馬健再次回到快艇隊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