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
史翠珊史無前例的成功與夢想成真使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第一個版本的《一個明星的誕生》中,標題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好萊塢成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個問題並無不當之處,但對史翠珊而言,它卻包含了另外的含義。史翠珊實現了童年的每一個夢想,但卻失去了正常人應有的私人生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明星公開表示他們渴望擁有隱私,但事實上,只要他們一離開舞臺的聚光燈就會委靡不振。史翠珊與他們不同,她真心地渴望擁有那種隱私,這是她羞澀的本性使然。為了保持這份隱私,她在1969年被封為“好萊塢女王”(她的演藝生涯開始後僅僅八年)後基本上不接受採訪。她不再參加舞臺劇的演出,演唱會也中止了,她與公眾的真實接觸都消失了。在錄音棚或攝影棚中,史翠珊感到更加舒服自在,這些都是她能夠完全控制的環境。不過,她的做法並沒有把觀眾趕走,而是大大增加了她的吸引力。史翠珊表面上的高傲讓她的歌迷和影迷為之瘋狂。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女明星,從未打算將自己裝成一個普通人。就芭芭拉而言,在才華、魄力、財富、名望、獲獎情況、引發的爭議以及最重要的影響力方面,沒有人能和她相提並論,她不愧是一名超級女明星。
但是,即使她最狂熱的歌迷和影迷都誤解了她的真實態度。史翠珊並沒有輕視他們,她的做法往往被理解為孤高;實際上,她非常尊重他們給予她的支援,在《一個明星的誕生》受到評論界的抨擊後,史翠珊在《超人史翠珊》專輯的套封介紹中曾提到了這一點。她只是希望影迷和歌迷關注她的作品,而不是她的私人生活。此外,她似乎難以理解他們對她的崇拜,儘管這種崇拜與她的公眾形象相吻合,而所有的女明星似乎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瘋狂歌迷的過分吹捧讓史翠珊感到很不自在,她公開地告訴他們:“感謝你們的支援,但是,希望你們擁有自己的生活。”
在芭芭拉?史翠珊社會生活的核心部分,最有意思的一點是她引人注目的演藝事業與她表達政治觀點的堅定決心結合在一起,帶來的結果恰恰是她不希望看到的:她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被放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2005年的美國是個痴迷名人的世界,這個世界似乎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人物》雜誌的登場,對名人的關注將永遠是公眾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說,芭芭拉?史翠珊在名人競逐中是一個悟性很高的參與者,她明白這個道理。不過問題在於儘管史翠珊已經在聚光燈下生活了四十多年,她仍然極為敏感,似乎連最微小的批評都不能忘懷。不論好壞,她確實很在意公眾對她的評價,就像對待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一樣,她以難以抑制的熱情關注外界的評論。史翠珊之所以那麼成功,而且這個過程對她來說那麼痛苦,原因就在於此。史翠珊在馬里布山頂的別墅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周圍是精心修剪的花園,她享受著充足的日光,遠離了布魯克林老家那無情的街道,日子過得輕鬆而愜意——她生活在自己設計和裝飾的環境中,然而她無法完全逃離。她對公眾演說的潛臺詞似乎是,這樣的生活是她應得的,並不需要與人討價還價才能得到。
社會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陰陽關係,在史翠珊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遠遠超過了娛樂圈中的其他人(嘉寶義無反顧地退出了娛樂圈,凱瑟琳?赫本越來越融入社會生活)。芭芭拉?史翠珊一直是矛盾的集合體,這對於她成為世界各國歌迷的偶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位操著純正的布魯克林口音、伶牙俐齒的妙女郎後來變得極為嚴肅,對政治宣言的興趣大大超過了輕鬆的娛樂節目。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史翠珊的個性、相貌和觀點照亮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即使當搖滾樂革命席捲了整個音樂界時,芭芭拉依舊演唱從前流行的歌曲,她演唱的歌曲都是美國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