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理會國君這樣的任命。這並不是一條律法,只是一種約定。最早做出此約定的人,就是武夫大將軍與巴原開國之君鹽兆。(未完待續。。)
038、離山不索與大成不召(下)
武夫大將軍隱退武夫丘後,將自己的佩劍送歸巴君,並與巴君做了這個約定,其後在巴原上便一直延用,成了不必明言、眾人預設的一條準則。哪怕巴原分裂成五國之後,“大成不召”的規矩,在是大成修士之間遵從的行事原則。
為何要這樣,武夫和鹽兆都沒有解釋,就算當年曾說過什麼,如今也沒有流傳下來。但其原因並不難理解,至少是為了避免不可測或不可控的因果緣法牽連。
若一名大成修士在國中任職,比如擔任城主,身邊聚集了不少傳人,形成了類似宗門的傳承,甚至又有傳人修煉大成。那麼這樣的城廓,國君恐怕都管不了,很有可能在國中導致臣強主弱的割據局面。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大成不召”也不僅是為了避免大成高人直接插手國事以及地方政務。大成修士若在朝中任實職,就有義務處置繁雜的事務,牽扯大量的精力與時間,也不利於其修煉。
更重要的是,假如置身於正式的臣屬關係,就失去了某種超然的地位,不僅行事受到羈絆,且心境也可能受到影響。
其實世俗中的高位,大成修士本人或許並不在乎,甚至也不在乎拒絕國君的徵召。比如就算樊君或帛君主動退位,請白煞或星煞來當國君,人家也不會稀罕。但對很多人來說真正難以拒絕的,是自身部族的期求。
沒有哪位大成修士是憑空蹦出來的,在那樣的時代,整個部族所有人的命運和利益都是一體的,族中出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大家都會跟著受益,亦對此充滿期待。普通人往往很難理解大成修士那種超然的心境。尊長親友也希望其出任國中要職,讓整個部族都能得到更多的好處。
這種要求往往很難拒絕,因為考慮到成長在部族中所受到的恩情。可是有了“大成不召”這個預設的世俗準則之後,國君不會任命、大成修士本人也不接受這種任命,雙方都有一個臺階下,自然也就免了很多麻煩。
當然了。世間無盡善盡美之事,就算有大成不召的約定,很多勢力想間接操控國事,也有別的各種辦法。
那麼伯勞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屬於極特殊的情況了。因為他在突破大成修為前,原本就是工正大人。沒有任何一種約定,能阻止已在國中已任正式官職者突破大成修為。
像這種情況,如果他自己願意留任,包括國君在內誰也不能以這個原因將其撤職啊。最極端例子,假如樊翀是在國君位上突破了大成修為。誰還能困此逼他退位嗎?
而實際上,天天被羈縻於官署處置各種事務、實施國君政令,也很難突破大成修為。就算偶爾有這種天才出現,突破大成修為後不久往往便會辭官而去,再向國君舉薦自己的傳人弟子或族中親信就是了,國君也不會不給這個面子。
所以伯勞才會顯得那麼特殊,他突破大成修為後一直沒有辭官,仍每日操勞國事。而虎突破大成修為之前。就已經被少務任命為學正了,而他辭不辭官倒無所謂。迄今為止就連學正大人的官署都沒進過。
假如換一個人敢這麼做官,早就被彈劾下臺了,但巴室國中又有誰會去彈劾彭鏗氏大人呢?再說了,兩名副學正西嶺和侯岡,照樣將學宮事務打理的很好,別人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已在任的大成修士。只要他們自己願意又沒有獲罪被免,就可以一直擔任原先的職務。但他們同樣會遵從大成不召的約定,那就是國君不可再任命他們擔任新的職務,他們也不會再接受另外的任命。
這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