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精神,是什麼精神?
如今,災區人民雖然告別了板房,但“板房”二字卻永遠留在了他們的心中。我相信,災區人民是不會輕易忘記那段“板房日子”的,無論是年邁垂暮的老人,還是新婚燕爾的夫婦;不管是十月懷胎的孕婦,還是震後蹣跚學步的嬰兒,當無情的命運將他們安排在了酷熱、狹促的板房後,他們便一同吃飯,一同睡覺,一同焦慮,一同憂愁,一同流淚,一同哭訴,夜半三更還要一同逃避隨時到來的餘震!然而就在板房這個極其特殊的生存空間裡,他們的生命猶如亂石中倔強的青草,或廢墟上不死的野花,頑強地抵抗著,默默地生長著,不經意間便烙上了一個刻骨銘心、深深難忘的印記:板房!
2.我的房子我當家(1)
這次到災區,我跑得最多的地方是鄉鎮和村,總共加起來,大概有二三十個。為什麼?災區的鄉村,變化最大。
比如,鹿坪村、寶山村、向榮村、金陵村、三觀村、鳳鳴村、會元村、陽平村、高原村、龍馬村、國坪村、鹿池村、虹口鄉集鎮新村,等等,都是頗有特色的典型村,與兩年前我在災區看到的相比,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兩年前是血跡斑斑的廢墟,現在是拔地而起的樓群;或者乾脆說,昨天是地獄,今天是天堂。
從地獄到天堂,當然不易。它離不開政府的關懷,社會的支援,民間的溫情,以及信念的堅持,觀念的轉變,理念的創新。
我在《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災後農村住房重建的意見》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市災後農村住房重建的基本原則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堅持“三化聯動”,推動“三個集中”,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由此可見,鄉村重建,無論規劃,還是建設,同樣離不開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而且,鄉村重建,絕不是外界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只要簡單地把房子蓋起來,就算完事了,而是要轉變設計理念,按照科學規劃進行重建,力爭把災區打造成中國最美的現代化的鄉村。
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張佳告訴我說,成都市災後農村住房重建規劃設計大會戰,有100多個設計單位參加,從2008年8月中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歷史一月有餘。最後,成都市規劃局與市建委共同制定了《成都市農村地區規劃建設技術導則》,印發至各區(市)縣廣大農村地區。這個《技術導則》圖文並茂,透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形象生動的圖片,明確了選址、建築佈局、建築環境、公共配套設施等方面的規劃設計標準和要求,為農村地區災後重建的規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指導。隨後,成都市規劃局於9月初,又抽調了24名專業技術骨幹組成3個工作小組,與彭州市、崇州市政府以及在成都的10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對接,幫助確定永久安置點位,並對其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了審查。10月底,規劃管理局又擬定了各種實施方案、管理規定和工作標準,併成立了40人組成的督導組,而後奔赴災區,對農村住房建設規劃重建點進行實地踏勘和督導工作;同時對鄉鎮黨委書記、鎮長、投資老闆、規劃、建設部門負責人以及管理人員、督導員、統規統建業主等,集中進行專項培訓。
這當然就不易,當然就很難。
走訪中我發現,鹿坪村的“鹿鳴河畔”,堪稱鄉村重建的典範。
據村幹部介紹,鹿坪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587戶、2299人,土地面積畝,其中農用地面積畝,建設用地面積畝。該村是傳統的農業村,糧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小麥、水稻等為主,經濟作物以生漆、“三木”藥材、油桐、竹木等林產品為主,特色產業有食用菌、獼猴桃、蓮藕及青蛙養殖等。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