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小時。他說,我們不能把城市的小區簡單克隆到農村來,災後住房重建規劃,應當與當地的生產發展相結合,與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文化民俗相協調,這樣才能避免千村一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我的房子我當家(3)
就在這次討論中,後來所謂的鄉村建設的“四性”原則,很快形成。即:產業支撐的發展性;空間佈局和建築形態的多樣性;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享性。
李春城書記的思想理念,給設計師們的設計觀念帶來很大沖擊。討論會結束後,設計師們再次深入田間地頭,展開了更為細緻的走訪調查。最後,又拿出了第三稿設計方案。
第三稿設計方案將原來的四層樓,改為兩層樓;把原來院落之間的“綠地”,變成了菜地。其最大特點,概而言之,由“一心、一帶、兩環、多聚落、發散式”組成。所謂“一心”,指處於中心位置的千畝荷塘;所謂“一帶”,指貫穿整個村落的手工藝和文化創意產業景觀帶;所謂“兩環”,指千畝荷塘周圍的旅遊休閒環和外圍的產業經濟環;所謂“多聚落”,指採用“林盤”的空間形態形成三個集中居住聚落;所謂“發散式”,指建築房沿千畝荷塘佈置散落在林盤田間,既有傳統農村聚落的形式,又有質的變化。
這套方案,很快得到500多戶村民的認可。
2010年11月30日上午,我來到傳說中的鹿坪村“鹿鳴河畔”,但見星羅棋佈的田地上,散佈著大小不一的林盤,林盤掩映著10多棟二層小樓。這些小樓聚整合若干個小院,每個小院都有一個小壩子,分別坐落於林盤之中。村民既可用小壩子來曬穀子、麥子和玉米,又可以集中堆放農具。至於雞窩、豬圈等,也都統一設計安排其中。正如主設計師廖強所言,如果你坐在一架飛機上向下俯瞰鹿坪村,首先看到的是,農居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村落;但一旦接近地面,你又會發現,在林木掩映中,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家院落。
面對眼前的“傳奇”,我既驚喜,又感嘆。
的確,這一設計方案所體現的鄉村重建主題,既不是傳統中的鄉村那樣,無序建築,分居四處,自由散漫;也不是簡單地把村民湊合一起,共住高樓;更不是把城市小區的固定模式,克隆到鄉村;而是在集中建設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村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甚至生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建造了一個既實用又享受的別具一格的舒適新居。
張佳副局長說,這套規劃設計方案是在節約土地、相對集中的前提下,兼顧了原汁原味的農村風貌、未來產業發展空間、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適度地分散了農戶居住點,讓農民生活習慣不變,又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標準。並且這套規劃設計方案,充分利用了當地豐富的石材,規劃了石材加工廠;林盤可以種植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毛竹、桃樹、核桃,以及中藥材,既可美化環境,又能增加收入;根據當地千畝荷塘和林盤的資源,預留了核桃、獼猴桃、中藥材、蓮藕等農產品的深加工區域;設計了鄉村客棧、民俗博物館、手工藝和文化創意產業景觀走廊,以自助式旅遊和鄉村遊為主打,吸引遊客……總之這是一種規劃設計理念的創新,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重建,而是結合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讓災區在重建中得到提升和發展。鹿坪村只是災後重建中的一個“試驗田”。
而在我看來,鄉村重建,除了規劃設計必須科學合理,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尊重民意,體現民意,服從民意。一句話,要民主建房,而不是霸權建房!所謂民主建房,就是要像有的村民說的那樣:“我的房子我當家!”就是要讓老百姓說了算,而不是當官的說了算,更不能搞什麼“政治形象工程”。如果老百姓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