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鞋子其實穿一天下來,比你練功夫還累。
在左三體式中,左腿的膝蓋一定要有向前頂的力,但不能超過90度,前腳的小腿和大腿之間的彎曲度,絕不能超過90度,這個90度在數學中叫“直角”,這樣的彎曲角度會影響血脈的流通,這個我只能用上限來說,這個上限就是90度。前腿在自已的腿窩處形成一個鈍角。
後腿前文已經說過,外撇的角度不能過大,後膝蓋要儘量靠近前方,這樣在兩腿之間就有了一個“夾襠”的力,前腳直後腳斜,這個斜要斜的有道理,初學諸君往往後腳一斜,脊柱的末端就會跟著歪斜,造成身架不正。形意拳不管兩隻腳如何變化,尾閭中正的根絕對不能失去。身勢的正確不僅僅影響任督二脈的位置,也會影響奇經八脈,下面我藉著古書的意,說說奇經八脈。
陽維在頂門前一寸三分。
yīn維在頂後一寸三分。
衝脈在風虎穴入發一寸二分。
帶脈在臍兩旁。如帶繫於腰際雲。
任脈起子人中,降至會yīn窩終止。
都督脈起於尾閭,逆上泥丸,至齒交齦處止。
yīn蹺在尾閭骨後第二節窩中。
陽蹺在穀道前一寸二分陽窩中。
八脈唯yīn蹺一動,周身俱動,然非先天大藥,八脈閉而不開。
(這個yīn蹺的蹺字,在古書中是個“足”字旁,右邊是個“喬”字,但是我的輸入法裡,找不到這個字,只好用“蹺”字代換下,因為這個字很重要,特在這裡做個說明)。
上述就是古書中所載的奇經八脈,這些都是一個練拳的人應該知道的一些知識,也許不會像一個專業的大夫一樣jīng通,最起碼也要知道一點,這樣對練拳是很有幫助的,否則那些年代久遠些的拳譜你根本就看不懂。
在閒暇的時候,多翻翻古書,多參參古意,多理解一點自己的身體上的器官、穴位、在身體上都起什麼作用,是對人很有好處的,我覺得比出去吃、喝、玩、樂都強,問一句不該問的話,你瞭解你自己嗎?
練拳其實就是身體上的學問,在身體上做學問,一個好的身體是與你能寸步不離隨身攜帶的,一個練武的人只要身體能動就能打拳,拉小提琴的放下了小提琴不能演奏,木匠離開了斧刨也製作不成傢俱。只有國術才是隨身攜帶的技能,不需要任何道具,在澡堂的水池中都能施展的技能。這是許多別的學科和學問做不到的。其實天下什麼技能你想學好了,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身體,還要有充分的腦力,形意拳就是練這個的。身勢對練拳很重要,古人也說大勢所趨,這個大勢在形意拳中我們就把它理解為身勢,這樣在行拳走勢中我們就不會犯大的錯誤。
在網上有一篇佩服金庸金老爺子的文章,香港在金庸寫書的時候非常繁華用現在的話說,玩個通宵有的是地方,金老爺子在寫書的時候,能抵制十丈紅塵的紛紛誘惑,認真的在家寫書,這是需要大毅力的,因為如此金庸才是金庸,才有這麼多燴灸人口的佳作問世。
一個練拳的人能不能成功,關鍵是你的心態,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能不能把握十丈紅塵的誘惑?
須知天道無常、人生苦短,燈紅酒綠、紙碎金迷,青chūn轉眼即過,當你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發現你竟沒有堅持做一件你最喜歡的事情,我不信你會不後悔!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內家拳境
此生難求
今rì不學
更待何時?
………【138 三體式之內意】………
() 在形意拳三體式中,後腿在彎曲的情況下,要承擔身體百分之七十的重量,三七開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