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險惡的“江湖”環境逼的。
早在春秋時期,宋襄公是正人君子的典範,真正的“大熊貓”,高舉仁義道德的大旗,偏要在禮崩樂壞、無義戰的春秋,展開義戰,結果是被“狐狸”滅了。
縱觀春秋戰國,滿世界的成功人士都是狡猾詭詐的“狐狸”。孔子偏要振興仁義道德,偏要當“大熊貓”,結果卻成了“喪家犬”。
仁義道德不行了,“兵者詭道也”的兵家理論和法家的權謀之術大行其道。
後來,雖然獨尊儒術,鼓勵當“大熊貓”;但是環境卻越來越險惡,只有“狐狸”才能混;沒辦法,披上“大熊貓”皮當“狐狸”。
過了兩千多年,環境更加惡化;適者生存。
有誰能做到:天下皆“狐狸”,我獨“大熊貓”。真有,那“大熊貓”恐怕也要被逼跳汩羅江。
不得不承認,社會在鬥爭中發展,產生詭道;詭道與時俱進;詭道之書《三國》及《三國》文化是時代的產物。
詭書《三國》,詭魅痴迷了多少人?讓多少人詭迷心竅?
我國曆史上有三個知名度最高的人物,都出自三國時期;他們是:曹操、諸葛亮、關羽;他們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人們對他們的瞭解超過了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就是聖人:孔子、孟子也不如。這都是《三國演義》的炒作。
《三國演義》還把曹操、諸葛亮炒作成歷史上最詭之人。
奸詭的曹操,儘管遭人罵;可是,其詭道卻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
《三國》中講了一個曹操草菅人命的奸詭故事:曹操率兵*袁術,攻打壽春,久攻不克,糧食不夠了。曹操心生詭計,指使糧官用小斛分糧,引起官兵不滿。曹操又誣賴糧官貪汙糧食,借他的頭平息眾怒,攻克壽春。
曹操真奸啊!可是,這奸詭之道卻讓人詭迷心竅,痴迷地效法。
在*中,使用替罪羊,是貫用的手段。明明他是英明偉大的老闆,沒有他的指使和支援,誰敢搞亂子,整副總、經理等等。可是,為了維護老闆,卻把罪名安在別人頭上。
不只是在*中借鑑曹操的奸詭之道。有一個企業,兒子接替父親當上老闆,談了一筆大生意,對方要求三個半月的活,兩個月完成。
年青老闆心中清楚:“可以增加工資,讓員工加班。可是,這是一筆大生意,對方雖然付了30%定金,但是仍佔用大量資金;所剩資金加上東拼西湊的錢只夠發兩個月的工資。”他毅然簽訂合同,這不是他血氣方剛的衝動,而是他被《三國》詭迷心竅,自有詭謀……
詭道通往成功之路(2)。
詭道通往成功之路(2)
年青老闆心中清楚:“可以增加工資,讓員工加班。可是,這是一筆大生意,對方雖然付了30%定金,但是仍佔用大量資金;所剩資金加上東拼西湊的錢只夠發兩個月的工資。”他毅然簽訂合同,這不是他血氣方剛的衝動,而是他被《三國》詭迷心竅,自有詭謀。
這個年青老闆特別喜歡讀《三國》,讀爛了七、八本《三國》,說他能倒背如流,可能是誇張;但是他把《三國》讀得滾瓜爛熟,細嚼慢嚥地吃進肚裡,專門吸收詭道。他被《三國》詭魅迷透了心,是執迷不悟的《三國》迷,堪稱鐵桿粉絲。,
別看他年青,卻精通詭道。他要簽訂合同時,“智囊”勸他:“雖然可以實行計件獎勵,鼓勵員工超額完成;但是由於老老闆曾實行過,卻沒有兌現,失信員工。你剛上任,沒有威信,員工恐怕不會相信,也就不肯幹。”
“我自有辦法。”……
他找到他的姑姑,該企業的財務經理,把合同拿給她看:“工期兩個月,讓員工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