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除非來的是應屆畢業生,所以每個人幾乎都能列舉一些專案。重要的是,在他的回答之後,我們要讓他繼續往前“走”,所以我們可以最問:“你剛剛提到某某專案使用了某某技術,你能跟我簡單說說該技術的最重要的一些概念嗎?”對方回答之後,再最問:“對於某某概念,它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如此引導他一直往前走,直到他答不上為止,然後我們就知道他在此方面達到了什麼境界。對於對方提到的,但是我們面試官不熟悉的事物,我們仍然可以如此問,從對方的回答中去學習和了解,然後仍然是步步引導,看他說的是否能夠表達清楚,是否合理,是否能夠自圓其說,是否誠實,等等。能夠回答第一個問題的人,不一定能夠回答第二個問題;能夠回答第二個問題的人,不一定能夠回答第三個問題……再自己根據問題的難以程度,對方的回答,則對不同的應聘者,我們就能夠對他們的能力進行比較細緻地區分和衡量。
舉個例子,如果我是一個面試官,我負責招聘一個有經驗的銷售。我可能會問應聘者:
1、“你賣過什麼?”
2、“你是透過什麼方式賣的?”
3、“為什麼選擇發傳單(或打電話或上門推銷)?”
4、“你在什麼地方發(打哪些人的號碼或去哪些小區或人家推銷)?”
5、“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這些號碼或這些人家)?”
6、“有人拒絕你嗎?”
7、“拒絕的人多嗎?”
8、“你介意嗎?”
9、“為什麼?”
10、“一般情況下你是怎麼應對客戶的拒絕的?”
一般部分人會卡在第3個問題,剩下的人中有一部分會卡在第5個問題,能夠回答好所有問題的人很少。為什麼問這些問題呢?問題1考察對方對他所賣的東西瞭解多少。問題2可以看對方對銷售方式瞭解多少。問題3可以看出對方是否瞭解指定的銷售方式的適用場合。問題4…5則是看對方是否真正理解並懂得會應用此銷售方式,發傳單需要找潛在客戶多的地方發,而不是隨便找個街頭就發。問題6…10透過關注對方的回答,可以察覺對方的心態和對待工作客戶的態度,以及是否有應付危機的能力。技術類的面試也類似這樣步步深入。淺嘗輒止的人,做不出深入的回答。
舉世皆人才,
莫怪人不知。
路遙知馬力,
千里莫停蹄。
病日記
感冒請假在家,心神不定,總是會想到今天是上班時間。也許是習慣了上班的生活吧,每次上班時間請假都會心神不定,是一種責任感?抑或是一種焦慮?一直睡到下午接近3點才起床,中途接了兩個電話,一個來自永琪,一個來自房東。
永琪的工作人員打電話過來提醒在那邊還有一些付了費的護理(正常活動)沒有做(從去美國出差開始到現在都沒有再去過),“花了錢不要浪費”,聽起來感覺怪怪的,其實我是覺得一是他們廣告轟炸太厲害了,而我不是那種很有抵抗力的人;二是每次護理下來都要花兩三個小時,要佔用我不少玩的時間;三是他們理髮師理出來的髮型實在是慘不忍睹外加300%沒價效比,特別是我在別的很不錯的店理過有了對比之後,我更不想過去做護理的時候遇到那個理髮師,萬一忍不住撲上去張口就咬,還是很傷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