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究的理論、分割槽模式都是現代感知的產物,未必能夠真實地反映過去時代人們感覺中的文化區。另外,文化會隨著人的流動而擴散,因此要注意原生地域文化的地緣色彩,與傳播地文化的流變。

我國曆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長期的錘鍊,形成了具有強大內聚力的中華民族。把我國各民族維繫於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傳承的紐帶,主要有三個:一是國家的長期統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經濟文化聯絡;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鬥爭中結成的休慼與共關係。——*:《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1992年1月14日),《新時期統一戰線文獻選編(續編)》,**中央黨校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93頁。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有著保持幾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記載,發展成世界上人口最為眾多的國家。這在世界歷史上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當然有它獨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獨特因素。中國的傳統文化,正是我們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規範,其中不無優秀的、已經深入於中國人心中的珍貴精神財富,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實事求是”等等;有的還表現在民間文化中,如“人窮志不窮”、“童叟無欺”、“事非經過不知難”、“將心比心”等等。民族地區地域廣大,資源豐富,潛在市場廣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要求。總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候,當然會對各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它們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點包括文化差異依然會存在,呈現出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繁華局面。它們之間應該和諧共處,相互取長補短。可不可以這樣說:越是經濟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視全球各個民族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這個事實。決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種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種文化、某一種價值觀念強加給所有其他民族和國家,要他們照搬照用,那是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華民族正處在民族復興的前夜,因此我們必須對中國文化有個自覺的認識,必須給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認真發掘我們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也要認真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我們更好的吸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精華,並在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下給中國文化以現代的詮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與其他各種文化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新世界。

參考資料

1。馬克思,1986,《資本論》第一卷,人民社。

2。田毅鵬,2002,《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以吉林區域文化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

3。馬成俊,2000,《論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見》,《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4。《中國區域歷史地理》李孝聰著北京大學社,2004年10月。

………【第三節 沿海與內地家庭的嬗變】………

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傳統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