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看到處於優勢的一方竟然自動撤退,大喜過望,聯合右扶風郡太守鮑鴻共同出擊,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退到榆中,也就是董卓的老家隴西郡一帶。張溫指揮大隊人馬乘勝追擊,命蕩寇將軍周慎率三萬人擔任對榆中的主攻,命董卓也率三萬人進討先零部落的羌人。張溫派手下的參謀(參軍事)孫堅協助周慎。
孫堅即孫策和孫權的父親,此前擔任過多年的基層工作,又參與過*農民起義軍的戰鬥,戰場經驗豐富。他建議周慎說:“敵人困在城裡沒有糧食,肯定會到外面運糧。我請求率一萬人馬斷其糧道,將軍率大軍隨後跟進,敵人缺少糧食必然不敢出戰,最後只能撤入羌中,到那時我們併力*,則涼州可定。”可是周慎錯誤判斷了戰場形勢,又不願意分功給孫堅,執意從榆中城正面發起強攻,結果反被邊章、韓遂派兵截斷了葵園峽谷,把周慎的糧道斷了。周慎這才慌忙,下令放棄輜重突圍。
周慎突然撤軍,讓擔任輔攻的董卓措手不及,被邊章、韓遂所部羌胡兵圍困在望垣以北,糧食很快吃完了,敵人圍攻又急,情況十分危急。董卓從小在這裡長大,對周圍環境特別熟悉,這裡有一條大河,也就是洮水,董卓站在河邊突然來了主意,他命人在河上築壩把水截住,形成了長達數十里的堰塞湖,對外說是要捕魚充飢,實際把水斷流後人馬從壩下過河,之後突然放水,形成潰壩,衝淹下游的敵人,董卓因而解圍。此戰,朝廷共有六支軍隊參戰,其他五支都潰不成軍,損失慘重,只有董卓率領的這一支全師而還(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他因此被朝廷封為邰鄉侯,食邑一千戶,所部人馬屯紮於關中地區的扶風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由功臣變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董卓為朝廷身歷百戰,立下赫赫戰功,自己的地位也不斷擢升,不久,朝廷拜他為前將軍,這是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之一,僅次於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董卓進入到帝國頂級將領的行列。與同樣出身於涼州的張奐、段熲、皇甫規、張溫等前輩相比,董卓卻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奐、皇甫規包括以後投靠了宦官的段熲在內,他們雖然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本質上卻具有士人的氣質,比如張奐就是個大學者,是《尚書》研究專家,培養了兩個書法家兒子——張芝和張昹,張芝更是被後世稱為“草聖”。他們這些人對朝廷都心懷敬畏,正統觀念很強,朝廷讓幹就好好幹,不讓幹也沒有怨言。但是董卓心中朝廷的觀念就淡得多,他從小沒受過那麼多禮教和經學的教育,經常跟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打交道,把眼前利益看得重,把名節看得很輕。同時,經過多年與朝廷打交道,也逐漸把朝廷看透了,他明白只要你有實力,朝廷就離不了你,就得買你的賬,他想盡辦法培植自己的勢力,手下的將校也大都跟他一樣:講義氣、輕名節,只對董卓個人效忠,把朝廷的命令不太當回事。
所以張奐、張溫、段熲以及皇甫氏叔侄雖然論軍事才幹都不輸於董卓,論功績更不比董卓差,但他們都不是軍閥,而董卓是。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張溫擔任西部作戰總指揮期間,董卓是他的手下,但董卓根本不買張溫的賬。一次,張溫拿著天子的詔書召喚董卓,董卓過了很久才慢悠悠來了,張溫批評董卓,董卓是不服氣,兩個人鬧得很不愉快。在張溫手下當參謀的孫堅看不過眼,走到張溫面前對他耳語道:“董卓不知錯反而態度不恭,應該治他奉詔不到罪,按軍法把他斬了。”
張溫是個好脾氣,以前陶謙在他手下也當過參謀,陶謙可不是印象中的謙謙君子,年輕時以臭脾氣著稱,他敢在酒桌上跟張溫公開叫板,嚴重藐視領導,但張溫最後也沒能把陶謙怎麼樣。張溫小聲對孫堅說:“董卓向來在涼州一帶有威名,現在殺了他,再在西邊用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