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讀書的夢。

從五臺城回村後,已近年關,全村人忙著過春節,閻氏父子卻躲在家中一籌莫展,不得不從本村“泉泰成”商號老闆曲成喜那裡借了一點錢,才勉強購置了一些年貨,馬馬虎虎渡過了春節。大年一過閻書堂就到“泉泰成”幫忙做一些雜活。閻錫山再入本村義塾,開始了苦讀生活。

此時,閻家經濟的破產,勢必要影響到閻錫山的物質生活,但是,也正因為家境的中衰,才冥滅閻錫山的非分異想,使他能夠一心一意去研讀古代名著。

義塾的老師還是曲本明,只是所學內容不同以前,主要是選讀子書,並著重研究宋明理學,對周、程、朱、陸以及張學派之主張,均進行了較系統的研讀。

宋明理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就是周、程、朱、陸、張。周即周敦頤,主張“靜”、“誠”的潛修功夫,“靜”則“無慾”,“誠”則“明”,*見性,道在其中。程即程灝、程頤,程灝認為理須以“誠”、“敬”存之,程頤更說“誠”在身體力行,故理須儘性,性即是理,理要力行,致知在格物。朱即朱熹,主張“格物以致知為先,明善以誠身為要”,認為“究理致其知,反躬踐其行,居敬明誠,以臻事功”。陸即陸九淵,主張自然,修身養性,他認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合一,應物無窮。張即張載,他認為“變化氣質、歸於本質”是理的境界。後人以這幾位理學大師的居處命名,為他們定了學派:周敦頤居濂溪,稱為濂學派;張載居關中 縣,稱為關學派;二程居洛陽,稱為洛學派;朱熹講學於閩西,稱為閩學派。共分為四派。

宋明理學,除關學派外,大都是唯心主張者,但學習這些理學思想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思辯能力。閻錫山潛心探求,對其以後二元哲學思想的形成和晚年“中”的理論的確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義塾中,閻錫山不僅學習了理學範著,而且對心學也頗感興趣。他在研究了陸九淵的“心道合一”的“理則”後,發覺理學與心學,原本是同出一源的,是“並行而不相悖”的一種學問,只是在方法上有些不同罷了。於是,他又認真研讀了王陽明的學說。

王陽明,乃明朝大儒。他的學說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併發揚光大。主要是“致良知”,“良知良能”與“知行合一”之說。他認為心即是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宰,一切是非之衡量均在我心,故心正方可致良知。良知在行、知行合一,乃成事功。王陽明將心學理學融為一體。宋明理學影響了元、明兩代的思想,陽明學說則影響了明朝後期至清朝末年的思想。

在義塾中,閻錫山在曲本明的指導下,還研讀了經學。

經學者,經世之學。由於理學心學,過於抽象,務虛而不實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等人主張重視實用之經學,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反對空談“心、理、性、命”,認為理由事見,應本即事以明理,嘗以堯、舜、周、孔之聖學,為在人生上表事功。具體說來,即六府、三事、三物。六府為金、木、水、火、土、谷。三事謂正德、利用、厚生。三物謂六德、六行、六藝。故其為教,必得之於習行,必見之於身世,必驗之於事功。有七字富天下,六字強天下,五字安天下之說。七字為墾荒、均田、興水利;六字為人皆兵、官皆將;五字為仁、義、理、智、信。

總之,經過一年多的深讀,17歲以前接受的文化教育,使閻錫山初具儒學的基本知識。以後的實踐證明,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各種學說的薰陶,特別是程、朱、王、顧之學的濡染,對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政治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不可逆反的影響。

一、年少經商 浪跡省城(1)

當閻錫山專心研讀諸子經書的時候,1900年北方各省爆發了大規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