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反帝運動。6月17日,八國聯軍為*義和團運動,攻陷大沽口炮臺,並向天津、北京進犯。這一切,動搖著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也攪亂了閻錫山二度平靜的讀書生活。
6月21日,西太后以皇帝名義發表詔書,表示對外宣戰,但事實上沒有應戰的決心,也沒有堅決抵抗的部署,所以當侵略聯軍8月14日打到了北京城時,慈禧太后攜帶光緒皇帝和一些皇族、大臣,倉皇離宮,經昌平,出居庸關,轉入山西省境內。附近省份清軍便來山西勤王。清政府甘肅馬玉崑和董福祥的部隊經龍泉關開進山西,路經閻的家鄉河邊村。
聽說這些部隊紀律很差,村民都十分恐懼,於是共同決定推舉一位糾首(相當於現在的村長)出面與部隊交涉,免得部隊過村洗劫一空。閻錫山在村中素有“勇敢”的名聲,又讀了那麼多書,大家把希望盯在了他身上,公推他為糾首,負責保護全村利益。對於這一擔有風險的差事,閻錫山絲毫沒有推卸,接事後,立即與村中長者商議對付辦法,接著集合村中壯丁,略加訓練,各執刀矛和土槍,在村路邊嚴密戒守,等待清軍透過。當時村中沒有支援防衛的費用,閻錫山便私取繼母陳秀卿的首飾出當,換成錢幣,作為活動經費。由於戒備較嚴,清軍過後,全村基本安然無恙,沒有受到多大損失。事後村裡人對閻錫山自有稱道。陳秀卿知曉閻錫山私取首飾的舉動是為了大家,認為做得很對,未加責備。這件事雖說不大,但經此,閻錫山的“勇敢”得到了充分表現,村中的人對他不得不刮目相看。閻在村中的威信大大提高。
對待義和團運動,閻錫山和當時一般知識分子(包括資產階級政治代表人物)一樣,非但沒有能夠看出它的偉大革命作用,而是指責它的弱點。當時義和拳盛傳“刀槍不入”,他親身與拳民試驗,認為純屬“偽妄”,告訴村民不要相信。但透過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和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簽訂,卻使閻錫山看出了清朝政府的政治窳腐和外交無能,為以後贊詡革命,推翻清朝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義和團運動發生以後,閻錫山的讀書生活就被迫中斷了。這一期間,他追求的理想與自處的環境落差太大。因自“打虎”失敗以後,家庭光景越來越不好,作為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不能不考慮為父親分憂,於是他開始承擔一些家務雜活。
8月中旬,八國聯軍佔領保定後,作出了要進兵山西的架勢。受侵略軍的威脅,在直隸省境內的清軍自動向西撤退。9月,德、法、英、意軍隊果然經易縣佔領紫荊關,清軍退到了山西省靈丘、平型關。此時,距龍泉關以西的五臺縣也駐有清兵。閻錫山還曾被派到清軍營地支差,為清兵擔水、切草、餵馬,和其他民夫一樣挨打受罵,吃盡苦頭。
這一下,閻錫山真正才體會到了地位低微的苦楚。
不僅如此,怕到年關,又到年關。原來的債主們漫漫數十里前來討債,幾乎逼得閻家死去活來。其父費了不少口舌才把債主們支走了。
作為年輕氣盛的閻錫山,吃苦不怕,卻最不願看到父親低三下四向別人求饒了。整個春節又沒過好,他苦思冥想了幾天,尋思著打破這種被動局面,改變家庭地位的新途徑。想來想去總覺得“走為上策”。那麼“走”,往哪走?走了以後幹什麼?從事農工商賈都非自己所長,所長者,就是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文化不也是一種優勢嗎?不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嗎?於是他鄭重地向父親建議: 。。
一、年少經商 浪跡省城(2)
凡人從事農工商賈,畢生志慮所及,辛苦所得,多不出家室之謀,鍾釜之計。況商復難有成,而易至敗,父親智慧雖高,而事多困厄,兒不如父,曷能有望。竊意欲有為於時,有益於世,若不繼續讀書,多求知識,無以自了,遑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