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布諸人建議孤緊守關隘險要,不與劉澤相爭,以固守江東之本。”
周瑜曬然一笑道:“此迂腐之論也。夫戰者,以攻代守。方為上策。江東地域雖廣。但一昧死守,終究是取死之道。”
孫權眼前頓時一亮,周瑜的見解甚合他的心思。心中的鬱結之氣舒暢了不少,忽地他想起諸葛亮的計策,便說與周瑜,想聽聽周瑜的看法。
周瑜神色大變,驚道:“此何人之策?”
孫權一怔,周瑜的態度也太出乎他的意料了,不過孫權還是據實以告:“此策乃是諸葛瑾之弟諸葛亮所獻,公瑾以為如何?”
周瑜神情冷峻地道:“請主公速斬此人,以絕誤國害民之論!”
孫權大驚,道:“公瑾何出此言?”
周瑜道:“立國東南,必取荊襄,荊襄之地位居江東上游,乃為江東之表裡屏障,自古未有失荊襄而保東南者。諸葛亮隔江而治之舉看似妙策,卻不知此計迂腐不堪,爭鋒天下當銳意進取,未戰而先怯者,豈是英雄作為?伯符在時,與劉澤相爭與淮南,被劉澤掠得先機,搶下合肥,致使我軍在淮南全域性被動。伯符曾多次後悔當日相讓合肥之舉,只恨當時未曾與劉澤決戰於合肥,今歲不徵,明年不戰,致使劉澤日益坐大,繼而鯨吞荊州。如果主公依諸葛亮之言,劃治而江,對劉澤退避三舍,三五年後,劉澤勢力將會龐大到何種地步?從江陵到廣陵,萬里長江,主公有能力處處提防嗎?主公雄才大略,有鼎天下之心,如何能偏安於東南,仰人之鼻息?夫戰者,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以愚之見,主公當傾江東之力,乘現在劉澤立足未穩之際,與劉澤決戰於荊州,畢其功於一役。”
孫權原本對諸葛亮的主張大為讚賞,此時聽周瑜一番言論,不禁又有些動搖了。
魯肅對諸葛亮的策略也是極為推崇的,向周瑜道:“孔明之論,乃是基於敵強我弱所定的策略,公瑾力主與劉澤在荊州決戰,孰知劉澤兵力倍與我軍,公瑾有何制勝之策?”
周瑜胸有成竹地道:“劉澤的兵力倍與我軍,這點倒是不假,但徐州軍連戰經年,未得休整,軍力已是疲憊不堪,荊州軍新降,軍心不穩,我軍以逸待勞好整以瑕,此時出擊,當有七成勝算。何況長江之時,我水軍近乎無敵,徐州軍陸戰逞威,卻無水戰之力,想憑藉著荊州降軍的那幾艘破船,如何能與我軍爭鋒與江上?”
孫權此時也拿不定主意了,道:“聽公瑾的意思,似乎已有破敵之策,願聞其詳。”
周瑜也不推辭,道:“劉澤目前大軍屯於襄陽,江陵、巴丘二地兵少,末將願親率水陸大軍自鄂縣西進,繞過江夏,直取巴丘、江陵,南郡乃荊州之腹,只要我軍拿下南郡,劉澤在荊州便難有立足之地,彼時再與之決戰襄陽,定可一舉而克之。主公亦可率軍攻打合肥、廣陵,以牽制徐州淮南之敵向西增援荊州。江、漢之地水網密佈,正是我軍發揮水軍所長,抑制劉澤步騎之地,以己之長,破敵之短,此取勝之道也。末將稟承伯符遺志,願為主公開疆拓土逐鹿天下做馬前之卒,雖刀斧加身,亦不改其志。”
孫權也算是上是一代雄主,聽得周瑜的豪言壯語,也是雄心激盪,遂道:“孤便從公瑾之言,誓與劉澤決戰荊州!”
次日清晨,孫權升堂,召江東文武重臣堂上議事,左邊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餘人,右邊武官周瑜、程普等三十餘人,衣冠濟濟,劍佩鏘鏘,分班侍立。孫權既昨日於周瑜已定下了出兵荊州的計劃,今日堂上也就不再討論是否需要出兵的,直接就開始商量出兵的細節。張昭顧雍等一班文臣雖然有一些不同的意見,但看到孫權毅然決然的態度,他們也只好預設了,程普黃蓋等武將倒是歡欣鼓舞,顯然極是支援孫權的決定。
孫權當堂封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江東水陸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