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授田卻是為當初的草率買單。在宋金兩國的聯合作戰中,按照約定,滅遼後宋朝收回的是幽雲十六州,而遼上京、中京、東京等道的人口,無論渤海、契丹還是漢人,都歸金朝所有。然而宋軍攻燕失敗、金軍南下佔領燕京後,‘常勝軍’的去留便成了問題,
金人要依照事先的約定,將松亭榆關外民戶婦國數內,遼國降將郭藥師率領的常勝軍由八千餘戶遼東組建,當然也在索要之列。但作為第一支降宋的遼朝武裝力量,常勝軍是宋朝賴以守衛北部邊境的主力,自然不能眼看其被金人帶走,但宋朝為了保住常勝軍又能換取其移交燕京,作出了一個十分卑鄙的一舉兩得的決定――授田!
遼朝後期,幽雲漢人的經濟負擔並不很重,甚至相對於宋朝宣和年間的稅賦還要輕。而宋朝卻不考慮實際情況,為了早點撈回本錢,在幽雲實施和內地價格一樣甚至更高的官鹽制度。過去遼國每石鹽是一貫四百文,每斤鹽約合十二文錢,但是改換大宋的鹽法之後,每斤鹽暴漲到每斤二百五十文,甚至到達二百八十文。
在政府濫抬鹽價的同時,還有宋人的投機生意擾亂經濟,這其中,眾多的中原富戶顯貴以至商販地痞全都參與進來,令幽雲漢人更加不堪重負!
第一百七十一章 難平
() 換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
在經過百年奮鬥之後,有相當一批上層漢人已經進入了遼朝的統治集團,其家族也已打下基業,興旺發達,自然不希望宋朝的北伐破壞這得來不易的成果。因此宋撕毀和約,與金朝聯合滅遼,毀掉了幽雲漢人在政治上的成果,已然使其怨恨宋朝,換官也更引起他們的抵制。
宋遼開戰,宋廷以為遼朝漢臣還會象當年宋太宗北伐時一樣望風歸順,於是得意洋洋地下令“不得擅殺北人”,但結果卻大出其所料,與有官職的漢人一樣,幽雲地區的下層百姓也不傾向宋朝。在宋朝發出敕文、一再呼籲之後,也只有一個在遼朝為兵的涿州漢人劉宗吉願開門以獻,除此之外應者寥寥,同太宗北伐時廣受歡迎的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的確,
後來北遼政權瀕臨崩潰之時,也曾有不少幽雲漢人南逃入宋,但其主要是為了躲避和宋軍相比更為野蠻化的金軍的殺掠,而決非心向中原。從投宋或者企圖投宋者的情況也可以看出,這些南遷的換官的動機從來就不是因為民族的認同感希望回到中原王朝治下,相反卻是純屬為自己的利益而動,一旦遇到形勢改變就會立即轉投他人。 。。
而大宋內地換官的結果是大失上層漢人的民心,“初自燕山之朝廷,又自朝廷之燕山,復自燕山之太原。嘗為虜官者,等第補之。自諸州通判而下,皆添差以處焉”。再加上換官時奉命南下的舊遼官吏,一時間各處衙門人滿為患。人浮於事,大家都互相提防,都忙著玩心眼兒去了,使政事荒廢。
令宋廷聲名狼藉的所謂“授田”,就是為了對付女真人討要郭藥師的常勝軍,大宋君臣想出了個損招。他們將燕京漢人的家產,屋業、土地全部給了常勝軍,讓他們自己供養自己。然後宣撫司以常勝軍‘先自歸朝,有功授官。難以發遣’為名來堵女真人的嘴。
得到宋朝的回覆後,女真人也不含糊,立即“根括燕山府所管州縣百五十貫已上家業者,得三萬餘戶,盡數起發,合境不勝殘擾。獨涿易二州之民安業,良以先歸大宋也”,“大毀諸州及燕山城壁樓櫓,要害皆平之。又盡括燕山金銀錢物,民庶寺院,一掃皆空”,“將燕城職官、民戶、技術、嬪嬙、娼優、黃冠、瞿曇、金帛、子女等席捲而東。”把燕京豪族工匠。皆由松亭關徙之內地。
那些從女真人手中逃脫的漢人們則變成了無產者,有家難回,更不要提什麼安居樂業了。女真人卻藉機宣傳。讓你們北遷並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