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線之設,為利交通,不計贏絀,本與商業性質不同”。故而在建立初期,郵傳部就提出了口號“電報為全國之交通機關”,郵傳部第4任、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尚書陳璧更是提出電報是“國家交通之樞機”,這兩條口號足以鮮明的表現出清朝政府對電報這個當時最快捷、影響力最大的輿論控制工具的重視程度。

所以清廷先是把電報線路由“商辦”收贖為“官辦”,後來更是提出,要“省電歸部”,進一步加強電報的中央集權。郵傳部先後上了《擬將各省官電歸併部辦折》和《遵旨將各省官電歸部辦理謹酌擬辦法折》,指出“伏維電報之設,義重交通,必須有居中馭外之樞機,乃能收指臂相聯之實效。考諸東西各國辦理電報,靡不集權中央,用能界限分明,事權歸一。中國電報向系官商分辦,商電業經臣部收回,官電仍由各省自辦,彼此畛域不能劃一”,認為“應將各省官電統歸臣部管理,以一事權,而便統籌”,請求將本來由各地督撫管理的電報分線收歸部有,進行統一管理。

電報是個賺錢的行當,說是“金線”也不為過。各地督撫位高權重,自然不願意把這個能生金蛋的雞拱手交出。山東巡撫孫寶琦等人就上奏,反對將本省的分線交給郵傳部管理。雖然最後在中央政府的壓力下,“省電歸部”政策得以執行,但是也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電報經營權是交還了部裡統管,但是郵傳部的尚書、侍郎們卻悲哀地發現,扯皮官司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地方督撫們本來對電報線路的鋪設、管理和保護還是上心的,現在一概不管,出了問題全部推給部裡——反正掙的錢也不歸我了,我管那麼多作甚呢?比如廣東東沙島上安設無線電一案,就整整拖了兩年多沒有辦理。此外,各地督撫還紛紛上書,要求各省官方電報免費,甚至威脅要嚴懲收取費用的電報生,把郵傳部的人員也嚇得不輕。

部裡和各省有矛盾,尚書和侍郎之間有矛盾,下邊的主管、職員又分成好幾個派系,郵傳部內部可謂山頭林立,一潭水深不可測。郵傳部存在的時間是1906年到1912年,短短6年時間,一把手換了13次,最短的一個任期不到半個月。好事的人甚至傳言,郵傳部的位子坐上去不吉利。這個當然是迷信的說法,其根本原因,還是內耗太消磨人了。第6任尚書、曾經做過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深知其中三昧,他曾經長嘆道:“郵傳部事難辦在許可權不一,即用人猶如此掣肘,況兼交涉更須與外務部合辦,無怪歷任尚書無久任者。”

郵傳部是清朝官制改革的產物,其建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雖然說它也做了一些利國利民的好事,但終究清朝已經從根子上朽壞了,不是哪幾個人或機構所能挽回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次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現在臺灣地區的“交通部”仍然管理電信郵政業務,就是此事遺存。

惜墨如金——中文電報的奧秘

可能不少人都還記得,小學時代的應用文訓練裡總有練習寫電報的內容。老師先給出一件事,然後要求大家擬定電文,誰能用最少的字數把事情說的最清楚,就能得一朵小紅花,讓鄰桌女生多看自己一眼。

我那時候好奇,問老師為啥作文都是字越多越好,電報卻是字越少越好。老師回答說因為電報比較貴,所以要省錢。我生性不求甚解,沒繼續問下去為啥電報會那麼貴。

現在我知道了,電報最大的特點,就是惜墨如金。電文和其他文體截然不同,講究言簡意賅,能一個字說清楚的絕不用兩個字。沒辦法,貴啊。一直到電報行將消亡的時候,它的費用在郵政手段裡還是屬於比較高昂的。

李敖講過一個故事。1948年的時候,中國海軍在南海抓了一個大海龜,各大報紙都把這當奇聞軼事來報道。但其他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