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1部分

不是心疼飛機,而是心疼那些飛行員。飛機沒有了,還可以想辦法再弄。此次蘇聯和美國運來的戰鬥機中,因為飛行員數量不足,還有近三分之一放在秘密倉庫之中作為儲備。

但飛行員的損失,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挽回的。尤其是於明那個中隊,幾乎所有飛行員都有擊墜擊落。這一點對於目前沒有實戰經驗的新飛行員還佔相當大比例的抗聯航空兵來說,是相當難得的。

可現在,整整一個飛行中隊,除了護送自己的幾個飛行員之外,就剩下於明這個被部下拼死保護下來的中隊長。楊震不是反對以打代練的模式,而且他認為這種模式更有助於航空兵的快速成長。

軍人是什麼,就是要到戰場上去真槍實彈與敵人作戰。否則即便以最優秀的成績完成了所有飛行訓練,只要一天沒有上過戰場,那他還不算一個真正的飛行員。永遠成不了一名真正的軍人。

但在目前有過實戰經驗的老飛行員數量不足的情況之下,這個損失無疑是讓楊震相當的心疼。但心疼歸心疼,楊震也知道這是成長所必須的代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可以做到零傷亡,即便是後世的美軍也不可能。

尤其在面對日軍這樣一個頑強與狡詐並存的對手的時候,作戰之中付出重大的傷亡很難避免。而對於航空兵這種看起來很風光,實際上傷亡比例並不比陸軍低的軍種來說,更是難以避免。

空軍比的不僅僅是國家的工業基礎、新式飛機的研究和生產能力。更多比的還是一支部隊的基礎和底子。也就是說飛行員的培養能力。沒有訓練良好的飛行員,就是給你再多的飛機又有什麼用、上了天,不一樣還是給人家當靶子?

越是高科技聚集的兵種或是軍種,對人員的素質要求也就越高。要不怎麼說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一個步兵三個月的時間可以成型,半年之內就基本上能合格。但半年的時間,只夠一名飛行員完成理論培養。

與陸軍的人員密集型不同,空軍作為一個出現還不到三十年的新軍種,對於人員素質的要求相當的高。如果說陸軍需要的是人員,那麼空軍需要的就是實打實的人才。這兩點可謂是根本不同。

據楊震所知,二戰中德國與日本航空兵在空戰之中的最終失利,除了自身工業上的原因以及對手新機種研發迅速之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戰爭損耗過大的情況之下,優秀飛行員補充緩慢。

尤其是一貫講究精英培養模式的日本,在那些戰前培養的老飛行員損耗餘燼後,新上天的那些菜鳥飛行員每次出擊,除了送死幾乎沒有太多的選擇。空戰的失利,直接導致制空權的喪失。沒有了制空權,就算生產再多的武器,也補充不了戰爭巨大的消耗。

而美國與蘇聯,正是依靠戰前雄厚的人才基礎和戰爭中幾乎集團化生產的培訓模式,使得飛行員的補充,在曠日許久的巨大消耗之下,非但沒有像德日兩國那樣走下坡路,反倒是越戰越強。其後方的航空學校,不斷的向戰場上輸送了大批的飛行員。

當然,這與蘇聯戰前在全國普遍飛行教育,在民間組織了數量龐大的各種飛行俱樂部和飛行學校,依託民間組織培養了大批飛行員。可以有效的彌補戰爭初期,巨大的損耗的同時蘇聯地域廣闊,縱深極為廣大。

缺乏戰略轟炸機的德軍空軍作戰範圍又極為有限,大多固定在戰線兩翼。無法深入到其內地,對其各種飛行學校根本造不成影響。蘇聯人雖然對飛行員的需要量極大,但依舊可以有條不紊開展必要的培訓。

而美國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本土沒有落過一枚炸彈,可以踏踏實實的培訓飛行員,而不用擔心在訓練的時候被敵軍的飛機光顧有極大的關係。至少不必在四面開花,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損耗巨大,或是被栓在戰線上無法調回。只能讓那些剛出航校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