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輕看了這個紀靈。英雄重英雄,劉澤自然也沒有將紀靈暴屍荒野的習慣,而是命人將紀靈的屍體找回來,將頭顱縫回到了腔處,用棺槨裝了,送還到壽春去。
在義成全殲了紀靈的五萬人馬之後,淮北的局勢便漸趨明朗了,在接下來的數日之內,第一軍團連下義成、平阿、下蔡諸多縣城,橫掃淮北之地,氣勢如虹。
袁術在壽春見到了紀靈的屍體,不禁是涕泗橫流,哀痛不已,同時劉澤的大軍已從北面威脅到了壽春的安全,更讓袁術惶惶不可終日,除了加強淮河的防備以防止劉澤從淮北渡河偷襲之外,更讓他擔心是就是張勳在陰陵的防守。陰陵是淮南東面的大門,一旦失去,敵兵就可以長驅直奔壽春而來,對於袁術而言,能不能守得住陰陵,就等同於能不能守得住壽春,能不能保住他的大陳王朝仲家皇帝。
而劉澤的目光,也投到了隔著一條淮河的陰陵之上……(未完待續。。)
第438章 陰陵之戰(一)
張勳可沒有紀靈那般的張狂,奉袁術的命令帶兵去守陰陵,到也是中規中矩,不敢有絲毫地造次,進駐陰陵之後,立即加強了陰陵的城防,準備依託陰陵高大的城牆做長期堅守的打算。
陰陵以前是九江郡的郡治所在,袁術稱帝之後,改九江郡為淮南尹,治所也遷到了都城壽春,但陰陵做為郡城,無論是城牆的高度厚度,都是遠超一般的縣城,城內防禦工事齊備,城外有護城河,城下有拒馬鹿角,地上備有滾木擂石箭塔床弩,而且張勳的五萬人馬到位之後,陰陵城的守備空前強大。
在淮南,能與袁術第一大將紀靈比肩而立的,也只有張勳,不過同紀靈的飛揚跋扈驕狂恣意比起來,張勳要沉穩幹練的多,這些年來與紀靈明爭暗鬥,一直是貌合神離,此次傳來紀靈在義成慘敗身死的訊息,倒讓張勳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經歷過盱眙之戰,張勳清楚劉澤的實力如何,此次劉澤大舉南下,張勳統兵拒守陰陵,深感壓力山大。
在張勳看來,紀靈之敗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紀靈還真把他自己當成了韓信項羽,換句話說,就是換了韓信項羽來,也未必就能用這些計策對付得了劉澤。對於紀靈而言,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放棄掉淮北的那幾個孤縣,沿淮河佈署防禦工事,以淮水為屏障防範劉澤的進攻。真的不想放棄淮北的土地,也可以固守義成等縣。依託城防堅守,雖然死守義成並非良策,但比起紀靈背水一戰來說,卻著實又高出了一籌。紀靈的背水列陣破釜沉舟,可以說是昏招之中昏招,根本就沒有摸索清對方的兵力部署作戰意圖,紀靈就異想天開地用這種極端的手段去鼓舞士氣,下場之慘烈也就不足為奇了。
淮南軍現在的狀況,張勳可是有著比紀靈更清楚的認識,這次他統率的五萬軍隊。其中有一半都是後來招募到的新兵。別說是沒有上過戰場,就連繫統的新兵訓練都沒有完成,戰事緊急,直接就發派到陰陵前線來了。這樣的兵士素質可想而知了。就算是那些跟著袁術東征西討南北廝殺的老兵。由於糧餉被剋扣。也個個都是怨聲載道,士氣低迷。
就憑著這樣的一支軍隊,張勳想也沒想野戰與徐州軍交鋒的事。雖然此次劉澤派來的僅僅只有四萬多人,而且領軍的也並不是劉澤的心腹之將而是新近歸降的呂布舊將張遼,可張勳一點也不敢大意,從徐州傳來的訊息,劉澤剛剛完成了對軍隊的重組,選優汰劣,可以說,現在出戰的,都是最精銳的部隊,自己絕難匹敵。
所以張勳放棄了與徐州相鄰的鐘離,選擇了在陰陵固守,而且張勳下令,任何人不得開城出戰,擅離職守者,一律殺無赦。
第四軍團在夏丘與第一軍團分兵之後,旋即就南渡淮水,從盱眙出發,沿著淮河南岸,向壽春方向挺進。張遼沒有輕兵冒進,而是步步為營,徐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