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法制有立,綱紀再振,則宗社靈長,天下蒙福。”
“轉的好!”趙禎拍案大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用在這裡最為恰當,但看後面的實際建議是否能一陣針見血,千萬別流於浮誇才好。”
眾臣伸著脖子往上瞧,不知道皇上是看了誰的文章這麼高興,看來這篇文章比前面所看的數十篇都寫的好。
“在下所思,當今天下有十弊,一曰:黜陟不明。臣觀《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然則堯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載一遷,必求成績,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後,仰為帝範。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所稱者,至老不遷。故人人自勵,以求績效。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不限內外,不問勞逸,賢不肖並進,此豈堯舜黜陟幽明之意耶!”
“有道理!”趙禎微微點頭,大宋官員的升遷都是遵循文官三年一遷,武官五年一遷,在位時間太短,所以都是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過,結果對當地貢獻不大,有的貪汙舞弊撈一筆就走,反正也不在此地久待,不但不能起到治理地方之用,反而成為禍害;這一點卻是令人深思。
趙禎吁了口氣繼續往下看:“假如庶僚中有一賢於眾者,理一郡縣,領一務局,思興利去害而有為也,眾皆指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隨而擠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祿,安然而莫有為也。雖愚闇鄙猥,人莫齒之。……而三年一遷,坐至卿監丞郎者,歷歷皆是,誰肯為陛下興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紀綱之壞哉!利而不興則國虛,病而不救則民怨。”
“弊而不去則小人得志,壞而不葺則王者失。賢不肖混淆,請託僥倖,遷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廢墮,生民久苦,盜蹠漸起。勞陛下肝膽之憂者,豈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權勢子弟長為佔據,有虛食稟祿,待闕一二年者。暨臨事局,挾以勢力。豈肯恪恭其職?使祖宗根本之地,綱紀日墮。故在京官司,有一員闕,則爭奪者數人。其外任京朝官,則有私居待闕,動逾歲時,往往到職之初,便該磨勘,一勤效,例蒙遷改。此則人人因循,不復奮勵之由也。”
“不才以為,今後兩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則特加爵命;大功大善,不非時進秩。具體情形,巾短語長,今日暇備述,但請朝廷深悉明黜陟之舉,此其一也。”
趙禎屏著氣一路看下去,文章有理有據共列出當今時弊十條,並一一予以提出解決之道。
一則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二則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
三則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
四則擇長官。針對分佈在州縣兩級官不稱職者十居**的狀況,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透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五則均公田。公田即職田,是地方官的定額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建議朝廷均衡一下地方官員的職田收入;職田者,按等級給他們,讓其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然後,便可以督責他們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也可予以懲辦或撤職了。實際上便是變相的高薪養廉之舉。
六則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地官府百姓,講窮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並制定一套獎勵百姓、考核官員的制度長期實行。
七則修武備,即整治軍備。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每年大約用三個季度的時光務農,一個季度的時光教練戰鬥,寓兵於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京師的這種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