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作為根本大法,用它來規範君臣關係,用它來使父子關係親密,用它來使兄弟和睦,用它來使夫婦和諧。同時用它來設立制度,用它來確立田地和住宅,用它來表彰有勇有智的人,能夠如此者,是謂小康。
以禮示之,故天下城邑國家可得而正也,於是夫子治中都不過一月,四野皆則之。
子貢作為夫子的學生,自然也很熱衷地參與了進去,並拍著胸脯,把自己的商隊留下一半,包攬了中都邑的貿易。
隨後,在各地採買完帶去衛國、晉國的貨物,以及趙氏君子所需的戎菽、冬蔥後,子貢再次領著車隊踏上了行程。
其實,他甘願為趙氏君子貨殖,除了想依靠趙氏勢力,為自己行商大開方便之門外,還存著另一個不能為人道之的心思……
……
求收藏,求推薦,求三江票……第三更在21點以後
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
感謝書友煙霧煉獄,擴張的妄想的打賞!
……
雖然只是在新絳偶遇,相談僅僅一個時辰,但趙無恤的言談頗合子貢口味。這位君子,似乎對孔門的理念十分了解,有時候,他和從未見過面的夫子,甚至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所以子貢想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將夫子的仁義禮樂之道,推薦給趙氏君子,幫他也建設一個小康之鄉呢?
而且他在新絳時,聽到市井傳聞說,趙無恤雖為庶子,卻頗得宗主趙鞅的青睞。日後說不定能立為世子,繼承家業,甚至有機會成為晉國執政……
到那時候,若是趙無恤能邀請夫子前來晉國,做趙氏之宰,還怕夫子之道不能大行於天下?
想到這裡,子貢露出了憧憬的微笑。
帶著這樣的小心思,他就捎帶上了他往日記述下的一些夫子言談,想尋機會獻給趙無恤。到時候,再將中都邑的現狀誇讚一通,以他的口才,想必能說服趙氏君子效仿之。
子貢原本以為,夫子治下的中都邑,已經是世間最完美的城邑,可回到晉國,來到成鄉後,子貢卻被所見所聞震撼了。
……
地勢在慢慢變高,眼前的成鄉和子貢想象中,晉衛魯等國隨處可見的貧瘠小鄉,極為不同。
只見田間冬種的小麥已經收割完畢,國人野人們忙著將捆紮好的秸稈還田。圓髻玄幘的趙氏正卒、更卒們卸下了甲冑,挑著一擔又一擔的漚肥傾倒播撒在地裡,一邊喊著臭,一邊和國人們打趣說笑。
他們在抓緊麥熟而粟未種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讓土地得到休息,恢復肥力。
在田間鬆土耕地的人數眾多,幾乎每百畝地,就有一頭牛或馱馬在拉著犁翻地。有拄著鳩杖的老農在旁指指點點,監督年輕人不要偷懶,將地精耕細作,而且那些農具的式樣,和子貢以往見過的還不太一樣。
看著這一副井然有序的農忙景象,他心中對趙氏君子的評價又高了一層,雖然只是一鄉,但能將領邑治理得如此之好,已是殊為難得。
再往裡走,只見溝渠縱橫田間,光著膀子的農夫們喊著號子踩踏如長龍一般的木製器械,水流就從溪水裡被汲取上來,灌田千畝。
這神奇的情形,讓子貢停下了腳步。從引領他前行的輕騎士虞喜處,他得知,此物名為龍骨水車,是趙氏君子讓計吏和匠人所造,不獨公田裡有,各里私田也安裝了好幾架。
子貢將這物件的式樣形制默默記了下來,但他知道,除非一個浸淫木工多年的匠人,將這複雜的器械拆開細細揣摩,否則根本不可能輕易仿製。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趙氏君子的梓秘,若是和他討要,能否得到一二?若是安置在衛國端木家的小莊園內,或者,讓夫子所宰的魯國中都邑推行,定能增加畝產,讓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