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說道最後,語氣已經變得非常柔和,但是裡面卻有著極為沉重的感覺。
雷虎想了好一陣,最終答道:“都督,你既然這麼說,那我就這麼做。”
兩天後,也就是10月1日,阮希浩在衛隊的護衛下殺進了紫禁城。看著金鑾殿上龍椅,阮希浩冷笑一聲,“這就是紫禁城麼!不過如此而已!”
在阮希浩的想象中,北京城應該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城市,至少比新政府現在的首都南京要光彩的多。可等他親自進入這座城市,阮希浩才發現他錯了,而且還錯的離譜。
北京的街道在元大都時就有規制,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衚衕寬6步,當時的一步為5尺,約合1.5米,由此估算當時的大街寬度為36米,小街寬度為18米,衚衕寬度為9米。
如果真的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的話,北京城的城市比新政府的城市設計要求只窄了一點而已。但是實際情況根本不是如此,到了明代,大街寬度約為25~28米,小街約為12~15米寬,衚衕約為5~6米寬。到了清末,一般的街道只有9~12米寬了,在東城鐵獅子衚衕西口,聯接著一條不長的街道,名叫寬街,這條街實際上並不寬,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大概在當時,這一地區內這條街是最寬的了。當時一般的衚衕也就是3~5米寬,最窄的衚衕竟然只有55~65厘米寬。
明、清兩代北京城裡的街道,絕大部分是黃土路,只有王府井大街,東單、西單、鼓樓大街是石渣路,前門、打磨廠、西河沿地區是缸磚或石板路。馬路中間是甬道,是走車馬的,兩側擺有各種雜貨攤,行人也在兩側走。那時的馬路是中間高,兩側低,像一道緩坡。兩側的人行道約佔三分之一,甬道佔三分之二。鋪路用的黃土既鬆散又幹燥,馬路上面常有很厚的一層浮土,颳風時常常使黃土漫天飛揚,甚至使整個天空都變成了黃色,過往行人被颳得滿身滿臉都是土。北京地區乾旱少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雨水落在土路上,和成了稀泥,又堵塞了暗溝,泥沙隨雨水進入護城河,使河底抬高,甬道兩側瀦留的雨水,甚至灌進居民院內,淤泥進入暗溝,使得暗溝年年掏,年年堵。
阮希浩剛從南京到北京,儘管這座城市中到處都是屍體,血腥味很重,可走在街上依舊能夠聞到那股子濃重刺鼻的腥臭味道。
黃土鋪就的道路本來強度就不夠,加上沉重的拉貨、坐人的馬車反覆碾壓,更加凸凹不平。有的市民擅自將鋪路的黃土挖走,用來做煤球,貧民在路邊的小攤上吃完飯後隨手將殘湯剩菜倒在路上,小販在路邊賣菜賣雞鴨也難免扔下一些菜葉、雞毛。更有甚者是一些市民隨意在街道邊、衚衕裡大小便,使得路邊屎尿遍地,臊臭難聞。年久失修、坑窪不平的街道,也使坐在驢車、騾車上的乘客頗受顛簸之苦,也難怪每當皇帝經過某段街道之前,要先用黃土墊地,淨水潑街。
在光復軍的打擊之下,北京經濟極為惡劣,生活物資匱乏。北京城裡面其實味道已經消散了不少,即便如此,那令人噁心的味道依舊極為濃厚。南京城雖然原本不怎麼樣,可光復軍有城市規劃,有水泥,有專業的工程兵。隨著那些被用來排放汙水的小河溝子改成了用水泥預製板蓋住的排汙渠,城市的空氣得到了全面改善。排汙渠附近全面綠化,甚至種了不少生命力頑強的花草。儘管抓偷花賊消耗了不少警力,卻也大有裨益。南京城即便談不上香氣撲鼻,也初步解決了氣味擾民的問題。
與現在的南京城那種到處綠樹,碎石的硬化路面寬闊平整相比,北京哪裡像是一座京城,一座政治中心。這裡更像是藏汙納垢之地,是一群野蠻人盤踞的巢穴。忍住上去坐坐龍椅的衝動,阮希浩命道:“搜尋殘敵,把滿城的人都抓起來。這種地方不會有什麼好人!”
說話間,通訊參謀送過來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