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遇寶鈔不行,政府仍有時禁止金銀及銅幣交易。據估計明代全季鑄錢當不出千萬貫(每貫1 000文)全漢升估計至16世紀末為止,鑄錢總數“一共不過千把萬貫”,見《自宋至明政府歲出入中銀錢比例的變動》,《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1972),頁364。本人估計略低,全明約鑄八百萬貫,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此數與北宋兩年所鑄數相等。銅錢又經常流至海外,銅價較錢高時,民間則熔錢為銅,故此以銅錢為貨幣,亦告失敗。1544年因“錢法不通”人民倒斃於北京《明史》,卷81,《世宗實錄》,頁7119。。原文未敘及其間曲折,吾人可以推想因無適當貨幣,交易停頓,人民失業。
嘉靖期間實行全面用銀,並無政策上之準備,實為無可如何時之趨勢。估計明代全國銀數,當然為冒險性猜測。但彭信威稱,中國銀貨至元代大量流入中亞,至明代用銀時,其銀貨即不足。根據明亡時戶部司務蔣臣言,其時全國銀貨估計約為250 000 000兩,且包括銀首飾及銀器皿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1954),頁461~471。蔣臣事載於《春明夢餘錄》,卷35。。中國之銀,國內所產有限,大部由日本及菲律賓輸入。其數量仍不敷全國廣泛應用全漢升估計自1571年至1821年共250年間,美洲白銀輸入中國2萬萬peso。見《明季中國與菲律賓間的貿易》及《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載《中國經濟史論叢》,頁417~434,446;449。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共產銀3000萬兩。又明末72年,外銀流入1萬萬元。見《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載《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6(1939)。。1600年前後,中國人口可至150 000 000人Ping…ti Ho,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Cambridge,Mass,1959),pp�23,277�,故雖有銀至10萬萬兩,然仍有周轉不足之虞。而現在可供參考之數字,略示其所有額遠低於此數,是以銀根極緊,利息高,賒欠不易,信用借款無法發達,全國最發達之金融機關則為典當業16世紀中國有當鋪2萬家,至19世紀仍有7000家,見彭信威《中國貨幣史》,頁603。。其所放款為消費而非生產,無潤澤工商業之可能性。
因中國幅員廣,人口多,江南諸地內河航行便利,一遇承平之際,其商業表面呈發達現象。但此發達程度,必須與全國人口幅員成比例,尤須突破傳統習慣,改進商業組織,始能與西歐現代商業機構並論。以上所述,可見政治、法制、社會、金融各方面均阻礙此種突破之趨勢。研究商人人身成分、商業資本、商業習慣,可以補助吾人之觀點,證實其觀測。
直接提供以上各點之歷史資料,不易覯見。即明代作家偶一提及商人及商業,亦不過此等作家之印象。彼等既未能與現代商業接觸,自無法估計法制自由、借貸發達、金融活躍條件下工商業可以繼續發展之程度。是以此等作家字面上所稱之盛衰,與吾人今日曆史觀點所稱之盛衰大有出入。
在此情形下,小說資料可能為歷史之助。因小說家敘述時事,必須牽涉其背景。此種鋪敘,多近於事實,而非預為吾人制造結論。
馮夢龍(1571—1646)生於明末,為崇禎中貢生,曾任知縣見容肇祖《馮夢龍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2~3。。其所輯明末短篇小說,於1624年及1627年之間刊行為《喻世明言》(1965年香港中華版)、《警世通言》及《醒世恆言》(均1956年北京作家出版社版)。每書有短篇小說四十篇,合共一百二十篇,通稱《三言》。其中敘有前代人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