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利於家庭教育的教育。
可以說,每一個有成就者的身後都有一個偉大的父母,每一個“問題青少年”的後面都有一個不負責任的父母。父母教育子女一定要從大處著眼,以德為先,切記:成才先*,無德不成才,只就學習抓學習是不行的,因為任何良好的成績都離不開良好的心理品質、習慣和方法。航天英雄楊利偉的母親談到兒子成長的經歷,有五個重要因素:①立志報國,對理想執著追求;②事業心強,肯吃苦,做事有股子韌勁;③勇敢創新,勇於向新事物挑戰;④自信,這是關鍵所在;⑤責任心強、集體感強,樂於助人。有的家長教育孩子不能抓住本質,往往只盯住分數,只做“衣食父母”,關注孩子的物質層面。其實,有求必應是最可怕的禮物,對孩子驕生慣養,什麼事情都順著他,只會增加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形態多元,對人的誘惑很多。有的家長對婚姻不嚴肅,對家庭缺少責任感,造成很多家庭結構殘缺,破損家庭形成隔代撫養,致使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先天不良。因為缺少溫暖,缺少關愛,造成性格異化,出現孤僻、內向、逆反、走極端。因為在一個家庭陷入情感危機,父母都在為各自今後的出路費盡心思,其情感已經轉移,其情緒極不穩定,而父母爭吵中任意一句噎人的話、任何一個否定的眼神、一頓不分清紅皂白的批評,都可能導致孩子對生命意義的懷疑:我是否成了多餘的人?我人生的價值何在?這就嚴重影響一個原本純潔、稚嫩的孩子的心靈,使之蒙上陰影。
有這樣的實際例子:一名男生在學校談朋友,父母知道後並不急於批評或*,一家人很友好地對話交流。父親問:她看上你了嗎?“看上了”。這說明你很優秀。你看上他嗎?“看上了”,這說明你很開闊。母親說:但是看你定位在哪裡發展。如在縣裡發展,你就跟她保持這種關係;如果在省裡發展,你就到省裡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在世界上發展,你就到國外去解決這個問題。話不多,但由於父母把兒子當成夥伴關係,尊重他的人格,平等的交流對話,讓兒子明理、服氣,問題得以妥善解決。
再如家長和子女間長期積累怨恨或誤區,平時沒有消化與溝通,遇到一個矛盾時,便一觸即發,一談就崩,一說就翻,丟了子女面子、失了家長風度。或者是老師奈不何、父母管不了,談話不起作用,一副破罐破摔架式,或者是“非暴力不合作”,任怎麼批評,不爭不辯,不理不辦。平時不要嘮叨,喋喋不休,小毛病馬虎點,大問題不放過;幫助時先任由其發洩完畢,*之時冷處理,鬧完之後再教育,以柔克剛,先打後摸,要面子、要餘地、要臺階。
我們再從大學生來看家庭教育對社會價值的體現。有人說:“80年代的大學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學生搞商業崇拜,到了21世紀,大學生則把政治與經濟統一起來取捨所需。”這對近20年來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是一個比較準確的概括。20世紀80年代,政治型價值觀是大學生的主導價值觀,他們關心國家與民族發展,以振興中華為己任。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讓大學生嚐到了甜頭,他們重視實用性,講究經濟效益,追求財富積累,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了功利化的趨勢。到了21世紀,大學生不僅僅狹隘地追逐經濟利益,他們尋求的是自身的發展,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只要是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就給予關注;他們也並不是盲目地一味追求自身發展,他們還時刻不忘回報、奉獻社會,他們明白只有人和社會和諧相處,才能真正地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21世紀,大學生以是否能獲得經濟效益、是否有利於個人生存與工作作為事物價值的評定準則,因此實用型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實用型價值觀在大學生中有新趨勢:當代的大學生不再單純關注眼前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