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攜帶。再怎麼自詡博聞強識,到了考試前夕,也不敢不溫書複習,加緊誦讀。年前剛得到科考的訊息,尹老闆就組織人力資金大規模刊印經史典籍,一口氣賣出去幾萬冊。到了八月,該買的差不多都買齊了,店裡才慢慢冷清下來。
那夥計抬頭看看,進門的是兩位少年。前邊一個頭戴士子巾,身著青直裰,手裡一把竹骨折扇,典型的書生裝束。做生意的看人,向來先看穿戴。夥計心下嘟噥:““巾角少了墜,扇子沒有穗,腰上缺了佩”——沒油水的主兒,得盯著點兒。”
原來這時節雖然士子們甚至官僚富紳居家都是這般穿著,那細節處卻很有講究。穿這身行頭的人,只要稍微有點經濟實力,就會在頭巾四角綴幾顆明珠玉璫,扇骨底端拴幾條絲絛錦穗,腰帶下邊掛幾件金玉佩飾。眼見來人一身素淨啥也沒有,這夥計便將之劃到窮酸行列,要防著他作竊書的雅賊。
後邊跟著的那個衣衫更普通,個子雖然不矮,但尚未束髮,還是個半大孩子。說隨從不像隨從,說書僮不像書僮——那士子身上一件值錢東西沒有,也不像用得起書僮的樣子。
正琢磨著,忽見年紀小些的指著架上一排書道:“大哥,他們這裡居然有“養正齋”點校的《詩禮會要》,十卷齊全,少見呢。”
“嗯。是不多見。”那書生抽出一本翻翻,又放回去,“後來修訂的幾處地方沒變,看樣子遵的是第一稿。”
夥計只覺這把聲音傳到耳朵裡,好似迎面吹來一口過堂風,竟是說不出的清爽熨帖,沁人心脾。倒顧不上吃驚他說話如此內行,只不由自主盯住那個背影,盼著他回過頭來,好仔細瞧瞧到底何等模樣。誰知剛盯了兩眼,就覺這背影從上到下一身的文雅秀氣,越瞧越舒服,怎麼也瞧不夠,又盼著他還是不要轉過來,好叫自己多瞧一會兒。
子釋帶著子周把兩面架上的書略略掃了一遍,心想確實來對了地方。走到櫃檯前,跟夥計打招呼:“這位執事大哥,不知寶號掌櫃在不在?”
夥計一愣神,直到他問第二遍,才起身應道:“在,在!”停了片刻,又想起來補充,“不過……掌櫃不隨便見生客,不知公子……”
子釋從袖子裡抽出一卷寫滿字的紙:“可不可以請執事大哥將這幾頁文章呈給掌櫃過過目?就說彤城李子釋求見。”
“這個……我試試看。”
“如此多謝。”
叫出一個學徒看店,夥計捧著子釋給他的那捲紙進了後堂。這邊兄弟倆說說看看,一致認為這“富文堂”書籍雖然齊備,比起昔日自家“四當齋”差了還是不止一點兩點。剛唏噓感嘆兩句,夥計已經出來了:“二位公子,掌櫃有請!”
過得大半個時辰,“富文堂”邢掌櫃親自把子釋兄弟送出來。站在店堂裡,兄弟二人行禮告辭。
邢掌櫃一邊回禮一邊道:“最遲明後日,“富文堂”必有答覆。二位公子在家靜候即可。”看看子釋,忍不住再次勸說:“李公子,時值非常,機會難得。如今來西京應試的外鄉士子,幾家沒有喪亂之禍?這丁憂守制的規矩,大家都心照不宣,朝廷也沒有提,你又何必……雖說孝心可嘉,唉……太可惜了。”
“多謝掌櫃關懷。正是喪亂之下,未得全禮,茲以為念,但求心安。”
邢掌櫃聽到子釋說“未得全禮”,心知定是父母死於戰亂,連入土下葬都沒能做到。他這一年裡不知聽多少前來買書的外鄉士子提起兵刀之險逃亡之苦,卻覺得眼前少年溫文平淡兩句話,比很多激憤之語要沉重得多。長嘆一聲,不再說什麼,把二人直送到大門外。
那夥計兩隻眼睛也跟了出去,見掌櫃進來,道:“這大李公子模樣好生斯文。”
“豈止模樣好,學問更好。”邢掌櫃讚歎有聲,“王守一先生的策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