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可口,卻是一門十分考人的學問。所謂“學問”者,首先必須確保用料的上乘,即主料蝦仁的新鮮以及配料的恰到好處。正宗的蝦仁餡料,主要應包括生、熟蝦肉,豬肥膘肉以及筍絲等,另外,用來做坯皮的澄面則要加入豬油以及鹽、水研製,而且務必得夠薄夠透。這樣蒸出來的蝦餃,吃起來才會有不多不少的鮮甜的汁液,澄粉的軟滑與蝦仁的彈牙之間的珠聯璧合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現。為了討好那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食客,今天的蝦餃製作人,往往獨沽一味地強調蝦仁的個頭及其完整,而忽略了其餘配料的完備及其品質。最為令人鬱悶的,是在健康飲食的潮流壓迫之下,坯皮和餡料中必不可少的豬油成分已大為減少甚至完全消失,這樣一來,蝦餃的口感就變得枯燥乏味,只剩下蝦仁的“彈牙”了。
事實上,有筍、有蝦並不難,裡面藏著一整隻鮮蝦仁的蝦餃,廣州的許多茶樓都有出售。說穿了,筍、蝦以及那一層晶瑩剔透的薄皮,最終必須在“汁”的滲透裡才能激發出蝦餃應有的美味,肥豬肉或豬油則是個中的關鍵。事實上,粵式茶點普遍的油膩,也並非“為油膩而油膩”,只是為了使飲茶這件事獲得“解膩”的意義。這種事,點破了有點荒唐可笑,不過,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此外,為了保證外形上的美觀,捏形也是蝦餃製作過程中一道不容馬虎的工序。一粒用心捏形的蝦,褶紋清晰而細長,如此,看上去才能有“彎梳”的美感。
香港美食家唯靈先生指出:“點心水準如何,老行尊只看三樣便知梗概:一、蝦餃;二、叉燒包;三、蓮茸酥。蝦餃要晶瑩剔透,白裡透紅,皮薄而爽韌,成月牙形,最少有十折。餡要有筍、有蝦、有汁,蝦要爽滑彈牙而有真味。”
在大部分茶樓都直接從食品加工廠進貨的今天,要享用到這樣的蝦餃,實在是一件奢侈之事。用心製作的蝦餃,廣州城裡吃下來也只有“花城海鮮酒家”了。“花城蝦餃皇”(三十元/半打,十八元/籠,三隻),就廣州的價格而言,貴是貴了點,但品質上乘。當然燕窩和魚翅才是“花城”的主打,點心似乎只是副業,但是可以想象,他們大概是以做燕窩、鮑魚的態度來製作蝦餃的吧。
鳳爪是對雞爪子所作的一種麻雀變鳳凰式的美化修辭(當然,你如果是一個體育愛好者,也大可以把它說成“女足”),不過,據說“鳳”這種傳說中神聖而高貴的飛禽,其實不過就是野雞。
無論是什麼名份,鳳爪依然是一種低賤的東西。即使在粵式茶點裡面,味道也不能與蝦餃相提並論。然而,茶點裡之所以少不了鳳爪的插足,首先是因為它獨一無二的口感。除了骨頭,就是皮裡的膠質,鳳爪實在沒有什麼肉可吃,更談不上什麼美味。因此,點心師在鳳爪的烹飪上是十分捨得重手落料的。茶樓裡的鳳爪通常是先以油炸,再經豆豉、蠔油、柱候醬及紅辣椒、八角、蔥、蒜、姜等等香料調味醃製,最後一蒸了之。因此,茶樓裡粉墨登場的鳳爪看上去全都是濃妝豔抹,已全然無法使人回想起它們生前的模樣。
其實,由於鳳爪屬於容易“入味”之物,因而味道上也並無一定之規。只要蒸得夠軟(廣州話稱為“淋”)、嚼起來夠香,就可以收貨了。
由此觀之,除了附會的美名之外,鳳爪其實並沒有什麼好吃的。不過茶客們好的就是這一口。作為這場點心大戲裡一個插科打諢的角色,鳳爪無肉可食,亦談不上美味,卻甚有嚼頭。你張牙,它舞爪,吞吞吐吐之間,一根根纖骨落地無聲,唇齒間端�